心经 金刚经(中信国学大典)_饶宗颐 主编;净因法师 导读及译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饶宗颐 主编;净因法师 导读及译注
内容节选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 须陀洹:译为入流、预流,是声闻四果中之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之圣者。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证得须陀洹圣果的圣者,他会起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能得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即是入圣流,而实际又是无所入的,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觉悟到五欲六尘没有什么可执着的,因此才叫作须陀洹。 赏析与点评 不少人认为,佛陀的声闻弟子重在追求自身的解脱,注重果位的证得,依涅槃而住,看似有所住,很难理解证无可证、说无可说的般若思想。然而,须菩提通过自己亲证四果的体验,告知人们,众生因执“我”为实有,产生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等不正确的知见,统称“见惑”,由此而起惑造业,产生种种烦恼。修行之人首先通过“五蕴无我”的理论,去除我执,悟人空,去除见惑,产生正确的知见,标志着进入圣人之流,故名“入流”,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果。由须陀洹的定义来看,如果修道之人仍有“我能得果”的想念,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依然有“我见”,就没有资格证得须陀洹。由此可见,证须陀洹果位的人能做到能证、所证皆空,契合般若离相法门。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1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2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1 斯陀含:译为一来果,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是声闻四果中之二果。 2 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作不还,是声闻四果中之三果。 译文 佛接着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简称一来),而实际不会想到此来彼去,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不再返回欲界),而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不来者,因此才叫作斯陀含。 赏析与点评 当人的感觉器官、被感知的外界事物(如美色)和意识三者(根、尘、识)相接触时,心随境转,随之而产生贪、嗔、痴、慢、疑等不健康的思维,统称“思惑”,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在初果断除“见惑”的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修行,人们可以断除欲界之“思惑”,证得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换而言之,一个人只要有“我得斯陀含、阿那含”的想念,那只能说明他仍贪恋“有所得”,思惑未除,就没有资格称为二果、三果的圣人。如此观之,见惑、思惑断除后的圣者,已切入般若空性之理,绝不会生起“一来”、“不来”的分别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1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1 阿罗汉:断尽三界所有的见、思二惑,悟人空、法空,是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 译文 佛继续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人,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已证得阿罗汉果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心念,那么,就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赏析与点评 断尽三界所有的见、思二惑,悟人空、法空,方能证阿罗汉果,超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由此观之,一个人只要有“我得阿罗汉道”的想念,这说明他仍然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资格称为“阿罗汉”。反之,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因通达人空、法空之理,自然不会有“我为能证之人,阿罗汉果为所证之法”的分别概念,能、所双亡,彻悟一切法的生灭不可得,才是通达性空离相的圣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1,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2〕,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1 无诤三昧:通达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与人无诤,处处随顺众生。 2 阿兰那:适合修行的安静场所,后多指佛寺。 译文 须菩提依自己的体验说:世尊曾这样赞叹我,说我在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无诤三昧最为第一,我是第一离欲(诸烦恼)的大阿罗汉。可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我是离欲的大阿罗汉,我能得无诤三昧。假使我这样随相计着,那就是还在我见、法......
- 信息
- 出版说明
- 心经
- 《心经》导读
- 金刚经
- 《金刚经》导读
- 上卷 外离一切相
- 法会因由分第一
- 善现启请分第二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妙行无住分第四
- 如理实见分第五
- 正信稀有分第六
- 无得无说分第七
- 依法出生分第八
- 一相无相分第九
- 庄严净土分第十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中卷 心不染一法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下卷 无所住而生其心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名句索引
- 国学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