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_赵旭东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赵旭东

内容节选

第七节 鉴别诊断 一、躯体疾病 ①冠心病、二尖瓣脱垂等心脏疾患:它们均可出现类似惊恐发作的表现,但一般均有阳性病史和客观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有异常发现。另外,惊恐障碍发作时间较短,与运动无关,反复发作后并无实际危险。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该病可伴有焦虑、易激惹、坐立不安、震颤和心动过速(多在每分钟140~200次),常有甲状腺肿大、突眼,如影响心脏者常出现心房颤动。这些患者虽食欲亢进,然而体重下降,睡眠时心率仍很快,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异常。③嗜铬细胞瘤:该病较罕见,在高血压患者中仅占1.2%,可有惊恐发作。体格检查、放射线检查和有关激素水平检测可提示肿瘤的存在。④包括激素在内的许多药物使用,以及药物滥用和停药反应也可导致焦虑。用药史的询问有助识别。⑤有些患者的焦虑是对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特别是患某种不治之症者尤易发生,这时可诊断原发疾病,注明伴有焦虑反应。 二、精神障碍 ①抑郁症:焦虑和抑郁是密切联系的两种精神病理状态。焦虑症患者常伴抑郁,反之亦然,故常导致鉴别诊断的困难。临床上多以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严重程度来鉴别。鉴别困难时一般首选抗抑郁剂治疗。②精神分裂症:有时可伴有焦虑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思维障碍和感知障碍及人格改变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精神检查则不难诊断。③其他:如恐怖症、强迫症均可有焦虑症状,但各类疾病均有其本身的特征,焦虑并不是主要症状,可资鉴别。 第八节 治 疗 在医疗环境中治疗焦虑障碍,首先需要明确焦虑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如果焦虑症状先于躯体疾病出现,大多数选择药物治疗,如SSRIs,或认知行为治疗,或两者联合。通常情况下,焦虑症状是对罹患躯体疾病或对治疗的反应,需要首先考虑心理治疗。有些患者因为患病和就医产生焦虑,此时需要直接寻找产生焦虑的可能原因。 在综合医疗机构中,由于住院、手术的时间限制等,首先采用快速有效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来解除急性焦虑十分必要。尽管如此,全面的评估(包括精神动力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系统检查)可以指导短期心理治疗的实施。除了分离和丧失感受外,患者存在现实和想象的身体威胁将是首次精神会谈发现的主要内容。与家庭成员关系差的患者,需评估家庭功能,可尝试家庭治疗。 在综合性医院各科中,对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早期提供干预措施可以使许多患者避免进展为慢性迁延和残疾。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往往严重影响着躯体疾病本身的治疗及其预后,如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颇为常见,抑郁症显著影响着其中15%~22%的患者,约有45%的心肌梗死患者伴发轻或重症抑郁,均明显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作者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伴发焦虑症状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发现,各组内科疾病均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焦虑症状因子分数的分布特征反映了不同躯体疾病由于病情特点而产生特有的情绪障碍,如焦虑症状的精神性焦虑因子以肿瘤疾病最高,躯体性焦虑因子则以内分泌疾病最高。 一、心理治疗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中,同情、劝慰、解释和保证对焦虑症患者十分重要。焦虑患者的情绪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对自己的病情预估过重。医生要以耐心、同情的态度倾听,并要把患者焦虑症状的性质讲清楚,使患者对疾病性质具有全面了解。基于此,临床医师应首先分析引起焦虑的原因,询问对诊疗步骤和治疗方案是否感到焦虑,是否存在对经济状况、社会角色丧失、自理能力丧失、未来处境、死亡等的担忧。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各种特殊的心理治疗的基础,对躯体疾病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比较简单,也较容易被患者接受。 (二)认知行为治疗 持续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可运用认知疗法。对于有严重焦虑或惊恐发作的患者,可以帮助他们系统评估其焦虑和将惊恐发作视为灾难的曲解思维模式。 (三)问题解决疗法 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认识后,需要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很多患者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问题解决疗法较少关注症状背后的原因,而是集中在患者的问题和解决上。对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该疗法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具体过程包括:明确和界定问题;确定目标;制订解决方案;评估方案;执行方案;评估初效,作出调整。 (四)行为治疗 主要是松弛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瑜伽、静气功等。行为干预常常被限于对广泛焦虑进行放松训练,但对综合医院的恐怖症患者可进行脱敏治疗,依靠一些恐怖刺激、暴露技巧等。一篇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复习发现,认知治疗结合行为干预,诸如焦虑处理训练、暴露治疗(exposure)、松弛、认知行为综合治疗(CBT)、社交技巧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等,要比单纯焦虑处理训练、非指向性治疗更为有效。 (五)其他 团体治疗可能也有帮助,可选择的团体治疗技术包括:宣教、应激管理、情感支持、应对......

  1. 信息
  2. 编者
  3. 主审简介
  4. 主编简介
  5. 副主编简介
  6.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三轮修订说明
  7. 全国高等学校第三轮医学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8. 前言
  9. 第一篇 心身医学理论概述
  10.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念的变迁及其对临床思维的启示
  11. 第三节 两种心身医学模式
  12. 第五节 中国心身医学模式
  13. 第二章 心身医学相关学科
  14. 第四节 神经科学
  15. 第三章 心身医学的机遇、挑战与实践模式
  16. 第四章 心身医学的诊断
  17. 第三节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服务流程与技术
  18. 第五节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的机遇、挑战与科学研究
  19. 第二篇 心身医学诊疗技术概述
  20. 第六章 医患关系
  21.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法律基础
  22. 第四节 医患关系的心理动力学基础
  23. 第七章 医患沟通
  24. 第二节 常用的医患沟通技能
  25. 第三节 特定临床情境的医患沟通
  26. 第四节 特殊人群的医患沟通
  27. 第八章 心理评估与测量
  28. 第二节 心身医学中的心理评估与测量方法
  29. 第四节 心理评估与测量发展展望
  30. 第九章 各科通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31.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疗效机制研究
  32. 参考文献
  33. 第十章 躯体治疗
  34. 第二节 物理治疗
  35. 第四节 身体运动心理治疗
  36. 第三节 分离障碍的症状辨析
  37. 第四节 分离障碍的诊断
  38. 第三篇 各科常见的主要心身医学表现
  39.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及疼痛障碍
  40. 第二节 疼痛障碍
  41. 第十三章 抑郁障碍与精神运动性兴奋
  42. 第二节 精神运动性兴奋的心身问题
  43. 第十四章 焦虑障碍
  44. 第五节 焦虑障碍的常见类型
  45. 第七节 鉴别诊断
  46. 第十五章 睡眠障碍
  47. 第三节 不宁腿综合征
  48. 第六节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
  49.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
  50. 第五节 其他进食相关障碍
  51. 第十七章 性心理、性功能及相关障碍
  52. 第三节 性欲倒错障碍
  53. 第四节 性别不一致
  54.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和性交疼痛障碍
  55. 第十八章 与物质使用相关障碍及药物依赖
  56. 第三节 物质使用障碍的干预
  57. 第四节 物质依赖者的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
  58. 第二节 消化系统
  59. 第四节 风湿免疫科疾病
  60. 第四篇 与各临床专科领域相关的心身医学管理
  61. 第二十章 外科系统疾病相关的心身障碍
  62. 第三节 重大手术相关的心身问题
  63. 第二十一章 生殖医学常见心身医学问题
  64. 第三节 女性生殖健康常见心身问题
  65. 第五节 生殖系统疾病常见心身问题
  66. 第二十二章 儿童少年期常见的心身医学问题
  67. 第三节 儿童少年心身医学问题的治疗
  68. 参考文献
  69. 第二十三章 老年期常见心身障碍
  70. 第二节 老年躯体疾病诊疗中的心身理念
  71. 第三节 精神心理问题诊疗中的心身医学实践
  72. 第二十四章 肿瘤相关心身医学问题
  73. 第三节 恶性肿瘤患者多维度痛苦筛查及转诊
  74. 第四节 恶性肿瘤患者心身症状的干预与管理
  75. 参考文献
  76. 第二十五章 急重症、ICU及濒危患者相关心身医学问题
  77. 第二节 激越与暴力
  78. 第三节 睡眠及昼夜节律
  79. 第五节 舒缓医疗
  80. 第二十六章 传统医学领域常见心身医学问题
  81. 第二节 中医治疗在心身医学中的特色与优势
  82. 第二十七章 心身医学在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及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83. 第二节 医务人员常见心理问题的快速识别
  84. 第三节 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85. 第四节 巴林特小组工作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86. 第五篇 特殊行业、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促进
  87. 第二十九章 医务人员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能力
  88. 第四节 临床文化能力
  89. 第三十章 特殊人群的心身医学问题
  90. 第三节 高应激行业从业者的心身问题
  91. 第五节 服刑人员的心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