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医学与养生_孙中堂;邓婷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孙中堂;邓婷

内容节选

汉唐时期的医学人物 远古至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医学人物传记故事的零散记载,如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巫彭、俞柎(一作跗)、扁鹊等,却大多缺少翔实、确凿的史料,有些内容带有民间传说或神话色彩。本书所写人物从汉代开始,基本都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及史料。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的优秀医家,除此处介绍的以外还有很多,如刘完素、李杲、张从正、吴有性、张景岳、王清任等等,限于篇幅,以下只作部分介绍。 一、华佗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45-208年。由于医术全面,药到病除,人们将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一个饶有意味的现象是,现在很多人知道华佗的大名并非因为了解他这个“神医”有多全面的医术,或者有哪些药到病除的医学事迹,而是因为知道了“麻沸散”或者是《三国演义》中他和曹操之间的恩怨。 《三国演义》对于华佗的描写不多,但现在关于华佗之死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好像就源于此:曹操患有很严重的头风之疾,久治不愈。一日,他召见华佗为自己诊治,并问他有什么根除的办法。华佗就建议曹操服用“麻沸散”,然后通过手术取出头中的病根。多疑的曹操听完大怒,认为这是华佗想俟机谋杀自己,于是派人将华佗杀死。因此很多人由这段记述记住了“麻沸散”,知道了一代名医的无辜惨死,知道了曹操的多疑和暴虐。那么什么是“麻沸散”呢? 据《三国志》记载,对于病邪郁积的患者,当针石汤药都无补于事的时候,华佗就考虑手术切除的方法为他们祛除病患。手术前,他会让患者服下“麻沸散”,一时三刻以后,患者就会像醉死一样失去知觉,于是他就切除病人体内的病理产物,再缝上刀口、涂抹药膏。患者醒了以后也没什么疼痛,几日之后伤口痊愈,再经过休养,就完全康复了。可见,“麻沸散”是一种让病人口服之后如同醉死的药物,使用它的目的是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减少病人手术的痛苦,论性质,它和现在医学中使用的麻醉剂十分类似,而它的发明者就是华佗。实际上,这种酒服“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方式是世界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比欧美始于十八世纪初的全身麻醉手术技术早了一千六百余年,所以华佗也被后人尊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但从《三国演义》的记载来看,华佗怎么也没想到这种高超的救人之术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那么华佗真的是因此而死的吗? 《三国志》对于华佗的死因有另一种记载:华佗奉命去做侍医为曹操医治头风,但由于思乡心切,他就假借探望生病的妻子为由请假回家了。结果曹操屡次召他返回,华佗始终以妻子病未痊愈为借口延长假期。多疑的曹操派使者前去探望华佗,并命令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生病,就对华佗予以赏赐,如果发现他在说谎,就把他押送回朝严惩不贷。使者去了华佗家,发现华佗果然在说谎,就遵照曹操的命令把华佗押送回去、关进监狱。曹操认为华佗这是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恃才而骄,对他的王权予以蔑视,就下令处死华佗。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演义小说,虽以《三国志》为最初底本,但从体裁来看,小说是可以有大量杜撰内容存在的,而《三国志》属于正史的范畴,成书年代又距华佗所处时代不远,由此推知,《三国志》中论及华佗死因的记述应更真实。而从《三国志》来看,华佗高超的医术确实无愧于“神医”的称呼。比如,据记载,有一个叫严昕的人和朋友一起去拜访华佗,通过对他面色的观察,华佗判断出此人已得了急病,叮嘱他千万不要喝酒。可严昕不以为然,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就发病,当晚就魂归西天了。这说明华佗有很强的望诊能力,有时仅通过一个人的面色就能预知疾病的发展过程。再比如,两名军吏——儿寻和李延——在一起居住,他们于同一天表现为身热头痛,可华佗却开具了不同的药方将他们治愈:儿寻用的是泻下之药,李延用的是发汗药。于是有人问华佗为什么会同症不同药?华佗说,因为两人虽表现出的症状相同,但是儿寻是里热证导致的头疼,所以一定要用泻下办法;李延是表证,所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这也是对辨证论治的一种较早的运用。 在《三国志》中,华佗救死扶伤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医术非常全面。吴普和樊阿是华佗的得意弟子,继承了华佗宝贵的医学经验。其中,樊阿长于针灸之术,虽然远未及华佗的高超水平,却已经在当时声名远播;而相传吴普活到九十岁仍旧齿牙坚固、身手矫健,其中的一个奥秘就在于每天坚持练习华佗传授的“五禽戏”。可见华佗的医术应是多么高妙,无怪乎现在很多人每看到医术高超的医生常称呼其为“华佗在世”或者称誉他为“当世华佗”。但遗憾的是,在华佗被关押的时候,由于胆小怕事的狱卒拒绝了为他保管书稿的嘱托,伤心的华佗焚毁了全部书稿,所以对于华佗的医学思想和行医方法我们现在只能从吴普所著的《吴普本草》以及一些史料文献的零散记载中窥探了。 二、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可以说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名机,字仲景,约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150),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涅阳县......

  1. 信息
  2. 编委会名单
  3. 总序
  4. 源远流长话中医 ——中医学产生及发展概述
  5. 三足鼎立的中医学 ——理论、方法、药物兼备的中医
  6. 中医基础理论的渊薮 ——《黄帝内经》
  7. 辨证论治的群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
  8. 本草药物学的源头活水 ——《神农本草经》
  9. 群星璀璨道贯长河 ——历代中医人物漫笔
  10. 汉唐时期的医学人物
  11. 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学人物
  12.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上) ——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
  13. 中医基础理论
  14. 中医诊断学
  15. 中药学
  16. 方剂学
  17.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下) ——中医临床学科的发展
  18. 中医内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19. 中医妇产科、儿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20. 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历代发展概况
  21. 上工治未病颐养寿天年 ——历代中医养生介绍
  22. 先秦至汉唐时期的中医养生
  23. 宋金元时期的中医养生
  24. 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