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话语中的引用研究:进化心理学视角_沈继荣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沈继荣
内容节选
第一节欺骗者识别模块 欺骗者识别模块是负责解决社会交换中欺骗者问题的一种心理机制。欺骗者指那些在不支付成本的情况下获取社会合作的成果,从而违反隐性社会契约的“搭便车者”(Barrett et al.,2002:253)。 正如上一章所讨论的那样,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超社会性,即具有潜在适应优势的群居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涉及社会交换,一种互惠利他的合作。在人类祖先的群居生活中,社会交换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延迟的;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连续的。这种合作可以交换实物,也可以交换信息、帮助、服务或善意。任何形式的社会交换都必须遵循共赢模式,这意味着,参与的各方或明或暗地同意遵守特定的社会契约。这儿,社会契约可以定义为一个条件规则(如果—那么):如果A接受了从B那儿获得的利益,那么B必须返还利益。双方都意识到,接受某人利益的行为触发了一种义务,即以某种方式让提供者在现在或将来受益。 进化心理学家指出,促进社会交换中的互惠行为对人类的成功适应至关重要。这就引申出社会交换进化的条件,其中之一是解决搭便车的问题,因为搭便车行为“可能是社会有机体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同上:254)。很多集体行动,如集体防卫或环境保护,生产出公共物品,而未做贡献者却不劳而获,即从他人的贡献中享受公共物品的福利。这意味着搭便车者获得了双倍收益,因为他不仅享受了福利,还未付出成本。如此,欺骗策略有可能扩散到整个群组,直至无人合作,这显然会威胁到社会交换的进化稳定性(Tooby et al.,2006)。 进化心理学家(如Trivers,1971; Maynard-Smith,1982; Axelrod,1984; Cosmides&Tooby,2005)普遍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反复性的人类活动,社会交换有足够的时间深度和广度来选择功能专门化的适应器,以防止“搭便车者”数量的激增或以牺牲合作者为代价而获益。基于计算机模拟的循环“囚徒困境”游戏和进化生物学的建模研究,进化心理学家推断,互惠不可能作为一种稳定的生存策略得以进化,除非能够识别出搭便车者,并将他们从未来的交换中排除出去。科思米茨和托比(Cosmides&Tooby,2005:587)推测,为了将社会交换系统中被剥削的风险降到最低,人类必须进化出一种以牙还牙(tit for tat)的策略。这种策略让双方在第一时间合作,并在随后的交换中,复制对方之前的举措,以防止长期的剥削,从而确保合作的进化优势。显然,“针锋相对”策略的进化是基于人类社会交换的重要性以及区分欺骗者和合作者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科思米茨和托比(Cosmides&Tooby,1992:177)进一步推测,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大脑已经进化出对欺骗线索高度敏感的欺骗者识别模块。这种管理社会契约的心理机制至少包括两点:一是对欺骗者的检测机制,二是对欺骗者不再采取利他行为的惩罚机制。换句话说,前者是启发机制,后者是反应机制。可靠地、系统地识别欺骗者的能力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一定是社会交换中互惠利他的必要条件。如果发现有人违背社会契约,该机制就会被激活,以促进关于未来交换行为的决策,这反映了以牙还牙策略的第二条规则,即退出与有罪个体的进一步交换。显然,与不知道何时应该更换合作伙伴的自然设计相比,发现欺骗者,并将未来的合作导向诚信伙伴的自然设计具有更好的适应优势。 迄今,进化心理学家对欺骗者识别模块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人类的面部识别和记忆能力:识别曾经进行交换合作的伙伴,并回忆相关的交换情况是诚信还是欺骗。相比之下,进化心理学家较少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欺骗者问题。这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即社会交换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就社会交换而言,尽管语言允许别有所图的他者操控语言符号和语境因素,从而操控其理想的交换行为,但语言本身可以发挥“警务”功能以控制或解决欺骗者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儿的“警务”功能指,语言允许群组成员互相告知某些个体的欺骗行为,据此,其他个体无须依靠亲身体验,就能在一开始避免与欺骗者进行代价高昂的交换(Enquist&Leimar,1993; Dunbar,1993)。同样,语言也可以传递某些个体可靠且诚实的信息,其他个体因此更有可能开始或维持与他们的合作。有鉴于此,梅伊莱特和奥斯瓦德(Maillat&Oswald,2009:355)认为:“这种直觉(欺骗者识别模块)脱胎于自然语言。”在笔者看来,两位学者的说法并无夸张之嫌。 科思米茨和托比(Cosmides&Tooby,2005:585)指出,虽然欺骗者识别模块具有领域特殊性,但它也为更广泛地遵循某种隐性契约的社会互动领域提供了基础。康明斯(Cummins,1996)对此持相同的观点,在他看来,欺骗者识别模块是对社会进化至关重要的很多其他问题的原始认......
- 信息
- 序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什么是引用?
- 第二节 引用和政治话语
- 第三节 研究背景
- 第四节 研究目标
- 第五节 本书结构
- 第二章 引用研究述评
- 第一节 传统语法初探
- 第二节 句法-语义研究
- 第三节 话语-语用解释
- 第四节 批评话语分析
- 第五节 认知阐释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批评话语分析与进化心理学
- 第一节 批评话语分析
- 第二节 进化心理学
- 第三节 进化语言观:借鉴的基础
- 第四节 认知模块:借鉴的途径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语料收集与标注
- 第二节 语料背景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引用、合作与操控
- 第一节 合作
- 第二节 权谋智能操控
- 第三节 引用方式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引用、言据与可信度
- 第一节 欺骗者识别模块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引用、衔接与连贯
- 第一节 逻辑修辞模块
- 第二节 衔接、连贯和互文
-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八章 引用、联盟与社会身份
- 第一节 侵略和联盟
- 第二节 社会身份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九章 引用、内爱与外恨
- 第一节 内爱外恨
- 第二节 个人身份
- 第三节 引用动词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引用、心理理论与记忆
- 第一节 心理理论模块
- 第二节 威胁记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一章 引用、威胁与推理
- 第一节 威胁检测模块
- 第二节 威胁暗示线索
- 第三节 恐惧模块的激活
- 第四节 推理偏见
- 第五节 小结
- 第十二章 结语
- 第一节 主要发现
- 第二节 主要贡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布什2002年10月7日的辛辛那提演讲
- 附录2: 本书图列、表列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