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_【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内容节选

控制的最高境界 谈到控制身体与体能,西方文明跟东方文明比起来,实在太幼稚了。在很多方面,西方操纵物质的成就,堪与印度和远东国家控制意识的能力相提并论。这两种发展各有偏废,所以都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例如,印度人一意追求自我控制的更高技巧,竟对现实环境的物质挑战置之不理,以至于人口暴涨、资源匮乏,大部分人饱经挫败之余,普遍感到无力与冷漠。相反,西方人擅长控制物质,所到之处都尽快把资源转换成消费品,导致资源枯竭。完美的社会应该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又不执意苛求完美。在控制意识方面,我们可以向东方宗教寻求指引。 瑜伽与心流 在东方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中,哈他瑜伽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最普遍的一种。它的若干重点跟我们所知的心流心理学遥相呼应,在加强精神能量控制方面是个有用的范例,值得提出来讨论。西方从未创造出与哈他瑜伽相近的东西,西班牙圣本笃与圣多明戈修士所订的寺院清规,以及罗耀拉修士所提倡的精神磨炼,或许是最接近借助心理与体能训练控制注意力的方法,但它们在纪律上的要求都远不及瑜伽严格。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首先是结合身体各部分,然后是整个身体与意识结合,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为实现这个目标,1500年前,帕坦伽利设计了技巧渐进的八阶实修法。前两种实修称为“道德准备”,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端正意识”;它们的作用是在实际展开心灵控制之前,尽可能把精神熵降至最低。实践上,第一实修“制戒”,要求一个人节制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与思想——虚伪、盗窃、淫欲、贪婪等。第二实修“内制”,即遵守清洁、学习、顺从上帝的规矩,这都有助于把注意力导向可预测的模式,使控制注意力更为容易。 接下来两种实修与身体的准备有关,让瑜伽行者养成能克服感官需求的能力,保持精神集中,不会疲倦或分心。第三实修着重“坐法”,意即长时间静坐而不向压力或疲惫屈服。这部分是西方人最熟知的瑜伽,通常令人联想到一个身上只包着像尿片的东西的行者,头下脚上倒立,双腿还盘在颈后。第四实修“调息”,目的在于使身体放松,呼吸节奏稳定。 第五实修是进入正式瑜伽修行门户的预备动作,称作“制感”。它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瑜伽的目标与本书所描述的心流活动多么接近——控制内心所发生的一切。 虽然另外三种实修不属于本章的范畴——它们强调用纯心灵的方式控制意识,与体能技巧没有关系,但为了完整起见,而且因为这些心灵运作必须以前面的体能运作为基础,在此还是简单介绍一下。第六实修“执持”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刺激的能力,可视为与前面的“制感”相呼应;前面我们学习把事物摒除在心灵之外,现在学的则是把它们封锁在心里。第七实修是“静虑”,在此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外来刺激,就能忘怀自我,专心致志,使外来干扰毫无可乘之机。瑜伽行者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三昧”(亦译“三摩地”),意即沉思与思考对象合而为一。达到此阶段的人说,“三昧”是他们毕生最有乐趣的体验。 瑜伽与心流的相似显而易见,甚至不妨把瑜伽视为一种经过周详规划的心流活动。两者都企图借贯注精神,进入乐趣盎然、浑然忘我的境界,而且都靠肉体的训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标。但也有人刻意强调两者的差异。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瑜伽最终的“三昧”阶段,也是涅槃的起点,要让自我如同川流汇入大海一般,与宇宙结合为一体。因此也不妨说,由结果观之,瑜伽与心流各趋相反的极端。 这种相反只是表象,并非实质。在瑜伽八阶实修法中,七阶都与渐进提升控制意识的技巧有关,“三昧”与随之而来的解脱感倒不见得那么重要——这可以用登山来譬喻,活动的真谛存在于七个阶段之中,如同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另一个支持两者相似的说法认为,即使在最后的解脱关头,瑜伽行者还是得严加控制自己的意识。除非他在放弃自我的那一刹那仍保持完整的控制权,否则根本谈不上放弃。放弃自我所有的直觉、习惯、欲望是全然违反自然的行径,没有极高的自制力,绝对办不到。 因此,把瑜伽视为最古老、最有系统的心流制造法,并无不合理之处。瑜伽有其创造此类体验的独特细节,而其他心流活动,诸如钓鱼、赛车等,也都各有各的窍门。瑜伽乃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摆脱不了隶属的时代与地域的影响。瑜伽是否比其他方法更能创造最优体验,不能只凭它的优点决定——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并与其他选择做比较,才能判断:瑜伽所达到的控制是否值得投入所需的精神能量? 东方武术 另一套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东方修炼法,就是所谓的“武术”。武术的招数变化极多,好像年年都有新花样,包括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太极......

  1. 信息
  2. 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3. 序二 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4.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5.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6.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7. 序六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8.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9. 人何时最幸福?
  10. 人类不满的根源
  11. 文化编织的神话
  12. 善用自己的体验
  13. 释放内在的生命
  14.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15. 意识的内涵
  16. 意识的极限
  17. 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18. 关于自我
  19. 内在失序
  20. 意识井然有序
  21. 自我的成长
  22.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23. 幸福的假象
  24. 享乐与乐趣
  25.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26. 目标不假外求
  27.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28. 心流活动
  29. 心流与社会文化
  30. 自得其乐的性格
  31.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32. 第五章 感官之乐
  33. 人值多少钱?
  34. “动”的乐趣
  35. 爱到最高点
  36. 控制的最高境界
  37. 视觉之乐
  38. 聆听喜乐的乐音
  39. 美食之乐
  40. 第六章 思维之乐
  41.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42. 记忆:科学之母
  43. 思维游戏
  44. 文字的游戏
  45. 挖掘历史宝藏
  46. 科学的兴味
  47. 哲学的乐趣
  48. 业余与专业
  49. 第七章 工作之乐
  50. 工作的乐趣
  51.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52. 工作与休闲
  53.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54. 第八章 人际之乐
  55. 微妙的人际关系
  56. 寂寞之苦
  57. 驯服孤独
  58. 天伦之乐
  59. 朋友之乐
  60. 胸怀大我
  61.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62. 扭转悲剧
  63. 纾解压力
  64. 化腐朽为神奇
  65.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66.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67. 何谓意义?
  68. 培养方向感
  69. 下定决心
  70. 重获内心和谐
  71. 一贯的人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