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_【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内容节选
控制的最高境界 谈到控制身体与体能,西方文明跟东方文明比起来,实在太幼稚了。在很多方面,西方操纵物质的成就,堪与印度和远东国家控制意识的能力相提并论。这两种发展各有偏废,所以都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例如,印度人一意追求自我控制的更高技巧,竟对现实环境的物质挑战置之不理,以至于人口暴涨、资源匮乏,大部分人饱经挫败之余,普遍感到无力与冷漠。相反,西方人擅长控制物质,所到之处都尽快把资源转换成消费品,导致资源枯竭。完美的社会应该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但又不执意苛求完美。在控制意识方面,我们可以向东方宗教寻求指引。 瑜伽与心流 在东方锻炼身体的方法之中,哈他瑜伽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最普遍的一种。它的若干重点跟我们所知的心流心理学遥相呼应,在加强精神能量控制方面是个有用的范例,值得提出来讨论。西方从未创造出与哈他瑜伽相近的东西,西班牙圣本笃与圣多明戈修士所订的寺院清规,以及罗耀拉修士所提倡的精神磨炼,或许是最接近借助心理与体能训练控制注意力的方法,但它们在纪律上的要求都远不及瑜伽严格。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首先是结合身体各部分,然后是整个身体与意识结合,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为实现这个目标,1500年前,帕坦伽利设计了技巧渐进的八阶实修法。前两种实修称为“道德准备”,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端正意识”;它们的作用是在实际展开心灵控制之前,尽可能把精神熵降至最低。实践上,第一实修“制戒”,要求一个人节制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与思想——虚伪、盗窃、淫欲、贪婪等。第二实修“内制”,即遵守清洁、学习、顺从上帝的规矩,这都有助于把注意力导向可预测的模式,使控制注意力更为容易。 接下来两种实修与身体的准备有关,让瑜伽行者养成能克服感官需求的能力,保持精神集中,不会疲倦或分心。第三实修着重“坐法”,意即长时间静坐而不向压力或疲惫屈服。这部分是西方人最熟知的瑜伽,通常令人联想到一个身上只包着像尿片的东西的行者,头下脚上倒立,双腿还盘在颈后。第四实修“调息”,目的在于使身体放松,呼吸节奏稳定。 第五实修是进入正式瑜伽修行门户的预备动作,称作“制感”。它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瑜伽的目标与本书所描述的心流活动多么接近——控制内心所发生的一切。 虽然另外三种实修不属于本章的范畴——它们强调用纯心灵的方式控制意识,与体能技巧没有关系,但为了完整起见,而且因为这些心灵运作必须以前面的体能运作为基础,在此还是简单介绍一下。第六实修“执持”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刺激的能力,可视为与前面的“制感”相呼应;前面我们学习把事物摒除在心灵之外,现在学的则是把它们封锁在心里。第七实修是“静虑”,在此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外来刺激,就能忘怀自我,专心致志,使外来干扰毫无可乘之机。瑜伽行者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三昧”(亦译“三摩地”),意即沉思与思考对象合而为一。达到此阶段的人说,“三昧”是他们毕生最有乐趣的体验。 瑜伽与心流的相似显而易见,甚至不妨把瑜伽视为一种经过周详规划的心流活动。两者都企图借贯注精神,进入乐趣盎然、浑然忘我的境界,而且都靠肉体的训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标。但也有人刻意强调两者的差异。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瑜伽最终的“三昧”阶段,也是涅槃的起点,要让自我如同川流汇入大海一般,与宇宙结合为一体。因此也不妨说,由结果观之,瑜伽与心流各趋相反的极端。 这种相反只是表象,并非实质。在瑜伽八阶实修法中,七阶都与渐进提升控制意识的技巧有关,“三昧”与随之而来的解脱感倒不见得那么重要——这可以用登山来譬喻,活动的真谛存在于七个阶段之中,如同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另一个支持两者相似的说法认为,即使在最后的解脱关头,瑜伽行者还是得严加控制自己的意识。除非他在放弃自我的那一刹那仍保持完整的控制权,否则根本谈不上放弃。放弃自我所有的直觉、习惯、欲望是全然违反自然的行径,没有极高的自制力,绝对办不到。 因此,把瑜伽视为最古老、最有系统的心流制造法,并无不合理之处。瑜伽有其创造此类体验的独特细节,而其他心流活动,诸如钓鱼、赛车等,也都各有各的窍门。瑜伽乃是特定时期、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摆脱不了隶属的时代与地域的影响。瑜伽是否比其他方法更能创造最优体验,不能只凭它的优点决定——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并与其他选择做比较,才能判断:瑜伽所达到的控制是否值得投入所需的精神能量? 东方武术 另一套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东方修炼法,就是所谓的“武术”。武术的招数变化极多,好像年年都有新花样,包括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太极......
- 信息
- 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 序二 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 序六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 人何时最幸福?
- 人类不满的根源
- 文化编织的神话
- 善用自己的体验
- 释放内在的生命
-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 意识的内涵
- 意识的极限
- 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 关于自我
- 内在失序
- 意识井然有序
- 自我的成长
-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 幸福的假象
- 享乐与乐趣
-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 目标不假外求
-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 心流活动
- 心流与社会文化
- 自得其乐的性格
-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 第五章 感官之乐
- 人值多少钱?
- “动”的乐趣
- 爱到最高点
- 控制的最高境界
- 视觉之乐
- 聆听喜乐的乐音
- 美食之乐
- 第六章 思维之乐
-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 记忆:科学之母
- 思维游戏
- 文字的游戏
- 挖掘历史宝藏
- 科学的兴味
- 哲学的乐趣
- 业余与专业
- 第七章 工作之乐
- 工作的乐趣
-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 工作与休闲
-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 第八章 人际之乐
- 微妙的人际关系
- 寂寞之苦
- 驯服孤独
- 天伦之乐
- 朋友之乐
- 胸怀大我
-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 扭转悲剧
- 纾解压力
- 化腐朽为神奇
-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 何谓意义?
- 培养方向感
- 下定决心
- 重获内心和谐
- 一贯的人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