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不同_【美】盖尔·萨尔茨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盖尔·萨尔茨
内容节选
第三章焦虑 做出较大贡献的源泉 常见诊断:广泛性焦虑症、强迫型人格障碍、惊恐障碍、恐惧症 我很早就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类: 一类人付费让别人倾听他们的难题; 另一类人告诉全世界他们的难题,却有人倒给钱。 ——大卫·塞德瑞斯David Sedaris, interview by Gail Saltz, February 11, 2014.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all quotations credited to Sedaris are from this interview. 畅销书作家大卫·塞德瑞斯读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全家从美国北部地区搬到了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 那是1968年,罗利还是个典型的南部小城。塞德瑞斯每次开口说话,别人都能很明显地听出他不是本地人。他经常被打,在学校和童子军中被称为“北方佬”。雪上加霜的是,塞德瑞斯心里知道他跟其他男孩儿不太一样。他说:“你知道,二年级的小孩儿还不知道有个词叫同性恋。”其他男孩儿在扮演自己角色的时候貌似“不费吹灰之力”,而塞德瑞斯却生活得诚惶诚恐,他担心一旦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被发现,会令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失望。“为了表现得像个正常的男孩儿”,他一直活得很焦虑。 也就是那时,塞德瑞斯开始表现出图雷特综合征的初期表征。比如在课堂上,他会不自觉地去舔电灯开关,或者脱下鞋来敲自己的额头。他会使劲转动眼球,故意伤害自己,而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令他觉得舒服。他的书《裸体》(Naked)里有一篇散文“抽搐的瘟疫”(“A Plague of Tics”),他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一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在临床上被称为强迫症。David Sedaris,Naked(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7),8-9. 我们租的房子离学校很近,不超过637步,天气好的时候,这段距离我要走上一个小时,走走停停,舔一舔邮箱,或者抚摸每一片引起我注意的树叶和草叶。如果我数错了步数,我就回学校重走一遍……我最渴望回家,然而正是回家成了我的难题。走到314步的时候,我会去摸摸那根电线杆,但是走了15步以后,我会担心自己摸的地方不对。我会跑回去再摸一次。路过那个邮箱时,我的脑子就再也忘不了它。就算坐在餐桌前吃饭,我强忍着不去想它,念头也会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别再想它了。但是为时已晚,我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借着去卫生间的托词,我走出大门,回到邮箱那里,不仅是触碰,还打它,我就是要拼命砸这个东西,因为我恨死它了。而我真正憎恨的是我的大脑。它一定有个开关,但是我怎么也找不着。 塞德瑞斯以细腻而痛苦的细节所描述的行为是一种强迫性冲动,是他在面对焦虑和强迫性思维时感受到的无法抗拒的要对此做出应激反应的冲动。对焦虑有这种强迫性反应的人可能会意识到驱使他们产生这种行为的感觉,也可能意识不到,他们更容易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是例行的保护性行为。有时候,这些行为甚至会令他们从焦虑中解脱。但是,这种短暂的解脱却助推和强化了某种周而复始的循环——焦虑和强迫性思维导致保护性强迫行为,该种行为能缓解情绪,随后焦虑重现。 在整个高中阶段,塞德瑞斯一直表现出焦虑症的症状,这让他痛不欲生。很不幸,但也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我们用以形容他的情况的词汇也被用来形容我们面对高压工作状态时的感受。“焦虑”这个词在英语中,是其所有派生词中最被滥用的词。都市生活、高压工作状态、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在这些情况下,感到焦虑不仅仅是理所当然的,人们甚至以此为荣。如果你不焦虑,那就说明你工作不够努力。面临SAT,是希望孩子特别淡定还是紧张忧虑?每当我问家长这个问题时,无论当时是在临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会倾向于后者。高强度的压力表示某人对某事的在乎,也表示他愿意更认真地投入某项工作。Lena Dunham interview,“Girls Season 2: Behind the Episode #8,”YouTube video, March 4,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WXiiPx-_I. All quotations credited to Dunham are from this interview.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与焦虑相关的警觉和担忧水平提高实际上会让孩子更有可能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把考试搞砸。但是,一旦达到病理学极限,那焦虑就不是动力,而是桎梏了。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太紧张,身体僵住了,最后没法儿完成考试。演员过于害怕失败而上不了舞台。还有其他焦虑表现,比如恐惧症、强迫性思维,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像大卫·塞德瑞斯这样的人会觉得自己成了自己大脑的囚徒。这种程度的焦虑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也不能与非病......
- 信息
- 引言 独特的大脑连接
- 第一章 学习差异
- 第二章 随境转移
- 第三章 焦虑
- 第四章 忧郁
- 第五章 情绪循环
- 第六章 发散思维
- 第七章 关联性
- 第八章 思维差异的未来
-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