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地活:拥抱当下的力量_【美】乔恩·卡巴金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美】乔恩·卡巴金
内容节选
第十七章正念 所以,在讲了这么多正念之后,它究竟是什么? 据佛学学者及僧侣向智尊者所说: 正念是了知心智的万能钥匙,因而是起点,是塑造心智的完美工具,因而是焦点,也是自由心智的崇高表现,因而是最高点。 这凝萃于专注和觉醒之事可真不赖。 正念可以被认为是每一瞬中非评判的觉知,它以特定的关注方式来加以培育,即在此刻,非反应性、非评判以及尽可能地敞开心扉。非评判的部分并不意味着你将不会有任何评判!相反,它意味着你会发现自己有着很多的评判,但你更能够倾向于去识别它们的本质,即各种偏好、评判、喜欢、不喜欢、欲望和厌恶。因而非评判是一份邀约——尽可能地搁置评判,与此同时去留意评判正在进行的程度。 当我们刻意培育正念时,正念有时被称为“故意的正念”。当我们有意培育它时,它往往会自发出现得越来越多,被称为“不费力的正念”(effortless mindfulness)。最终,无论如何达成,正念就是正念。它是觉醒,纯粹而简单。它是觉知,是一份至诚之心的临在。 古今中外,在所有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冥想智慧实践中,正念可能是最基本、最强大、最普适、最容易掌握和参与的,也可以说,它是当下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因为正念就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能力,就是去如实了知什么正在发生。内观老师约瑟夫·戈尔茨坦(Joseph Goldstein)是这样描写正念的:“留意到当下的那份心智,非评判、不干扰。正念仿佛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射着它面前的一切。”莱瑞·罗森伯格(Larry Rosenberg),另一位内观老师,把正念称为“心灵的观察之力,这份力量因习练者的成熟度不同而不同”。不过,我们可以补充一下,如果正念是一面镜子,那么它对所照见的范围之内的事物的了知并非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且,由于正念不是二维的,我们或许可以说正念更像是一个电磁场或重力场而不是一面镜子,一个了知的场,一个觉知的场域,一个空场,就如同镜子本身也是空的,因而可以“涵容”来到它面前的万事万物。觉知是无限的,或至少在内在感觉起来如此,如同空间一般无限,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 如果正念是心智本具的品质,那么它也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练习来完善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必须通过练习来完善它。我们已经留意到,对于练习“专注”这份本具的能力来说,我们的表现有多糟糕。而这便是冥想的全部……系统性地、有目的地培养正念临在,并且经由它,培育明辨、智慧、慈悲和其他心灵品质。这些品质有助于我们摆脱自己一贯的盲目、以自我为中心和妄想的束缚。 我们称为正念的那份专注,被向智尊者描述为“佛法禅修的精要”。它对所有佛学教义和佛教传统来说都十分关键,从中国、日本和越南的禅宗的流派,到缅甸、柬埔寨、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各种内观学派。如今,实际上所有这些流派及其传统都已在西方文化中建立了牢固的根基,并在那里蓬勃发展。 在过去两代人中,这些流派和传统来到西方,也是相对近期发生的事情,是佛陀涅槃后几个世纪源自印度的一个重要历史性发展,它最终以各种形式传遍了亚洲。最近又开始重新传回印度,而这些传统在印度已经衰落了几百年之久。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培育正念为我们提供了触及内在觉知的可靠途径。我们越能对每一个当下加以关注,保持非评判,就越能够安住于觉知本身,成为觉知中的那份觉醒。与此同时,从非工具性的角度来说,正念和觉知已经是相同的两个概念。不需要任何发展。充满悖论的是,我们已经拥有正在寻求或者希望培育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不要挡自己的道,而极具讽刺的是,这常常需要花点时间。在下文中,我们将把正念和觉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认识到工具性与非工具性并不是分离的两个层面,而是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彼此渗透和补充的层面。而且,由于关注或觉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佛学关系不大),在本质上正念即是一种修行,与觉知同义,因而它确实是普适的。比起各种主义、信仰或文化,它更关乎人类心灵的本质。它与我们了知的能力有关(如我们已经观察到的,叫“有情”),而不是某种特定的宗教、哲学或观念。最终,正念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不是一种技术、一门哲学或一种教学法。 回到镜子这个比喻,无论大小,它的基本优点就是可以涵容任何景观,无论它朝向哪里,是否明澈,是否蒙尘,或者是否因年岁增长而变得暗淡。没有必要把正念之镜锚定或限制在某个特定的视角,以免把其他同样重要的内在和外在景观排斥在外。了知的方式有很多种,正念纳入和包含了这所有的一切。就如同我们说有一个真相,而不是有很多真相,但在不同的时空和各种文化背景中,真相有很多被理解和被表达的方式。 然而,从别的角度来说,镜子是对正念的一个有局限的比喻,虽然很多时候这个比喻显得格外有用。镜子不仅是二维的,而且它呈现的是一个反射像,因而它所展示的是与实物相反的虚像。如果你从镜子里观察面部,这并非世界所看到的你的面部,这是你面部的镜像,它并不能如其所是地映射事物,......
- 信息
- 前言 冥想究竟是什么
- 引言 一生的挑战以及一生的时间
- 第一部分 正念不是你想的那样
- 第一章 冥想不为软弱者所设
- 第二章 见证希波克拉底的职业操守
- 第三章 处处皆冥想
- 第四章 始初
- 第五章 奥德修斯和盲人先知
- 第六章 不执着
- 第七章 鞋子的起源:一个故事
- 第八章 冥想不是你想的那样
- 第九章 看待冥想的两种方式
- 第十章 为何自寻烦恼?动机的重要性
- 第十一章 定向与保持
- 第十二章 临在
- 第十三章 全然的爱意之行
- 第十四章 觉知和自由
- 第十五章 论传承以及脚手架的作用和局限性
- 第十六章 伦理和业力
- 第十七章 正念
- 第二部分 专注的力量和世界的不安
- 第十八章 为什么专注如此重要
- 第十九章 不安
- 第二十章 苦
- 第二十一章 “苦”的磁石
- 第二十二章 佛法
- 第二十三章 减压诊所和正念减压课程
- 第二十四章 ADD之国
- 第二十五章 24/7的联结
- 第二十六章 部分持续的注意力
- 第二十七章 时间流逝之感
- 第二十八章 觉知没有中心和边缘
- 第二十九章 空性
- 致谢
- 相关阅读
- 正念冥想
- 静观自我关怀
- 积极人生
- 心理学大师经典作品
- 作者简介
- 译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