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运动鞋的苏格拉底_【荷】埃尔克·维斯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荷】埃尔克·维斯

内容节选

苏格拉底式态度6 暂时放下共情 当你想通过提出尖锐问题使自己或对方进入更深的思考时,共情对你没有什么帮助。要想提出好问题,你需要放下共情。 在许多心理学培训课程中,缺乏共情几乎是一种“死罪”。 什么是共情?它有什么好处?共情一般指与另一个人产生共鸣的能力。可以说,共情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你可能会想: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有什么错呢?这难道不会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吗?没错。很多人认为共情能力是人性的闪光点,这并不奇怪。但是,当你想与自己的一切主观想法保持距离,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时,共情就会成为你最大的敌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针对这一话题专门写了一本书——《摆脱共情》。他发表在《波士顿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过去几年里,当有人问我正在做什么工作时,我一般会说正在写一本关于共情的书。随后人们通常会微笑着点头,我就会补充说:“我反对共情。”随之而来的就是略显尴尬的笑声。一开始,人们这种反应让我感到很吃惊,但我渐渐意识到,反对共情就像告诉人们你讨厌小猫一样——这个比喻很奇怪——只能被当作一个笑话。 布卢姆解释说,他并不反对道德、慈悲、善良、爱、当个有公德心的好邻居、做善事或者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事实上,他支持这些品德和行为。 根据布卢姆的说法,从理论上说,共情是帮助别人和做善事的催化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的人产生更多的共情,也就是对那些看起来像我们的人、英俊的人、年轻人。因此,我们的共情有时会有失公允。 布卢姆的著作区分了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他认为,将自己的思想置于对方的处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列举了一个医生告知病人手术风险的例子,医生需要评估自己所讲的信息会对病人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专业、理性的评估。但情绪共情是另一回事。医生是否也应该在情感上与病人共情呢?布卢姆认为,如果医生从情感上与患者共情,他可能会沮丧到无法进行手术。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例如做道德判断时,情绪共情会让我们丧失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良好的道德判断并非受益于共情,而是受益于理性思考。 试想一下,当你最好的朋友的爱人不幸离世,最好的共情表现是与朋友一起感受这种痛苦,尽可能表达出悲伤的情绪。然而这是否会让你和你的朋友从中获益还有待商榷。或许相比对方,这种共情能为你自己带来更多好处,你会觉得自己为他人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但是,与他人的情感保持一定的距离很有必要,因为这种距离可以让你保持理性,确保自己不陷入情感的旋涡,更好地倾听、分析对方的经历。提出好的、探究性的、与对方息息相关并直击真相的问题,应该就更多、更具体的细节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需要我们暂时放下共情。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故事、更彻底地探寻对话的深度,请你暂时将共情关在“门”外。 苏格拉底将这种态度称为“零共情”。你需要暂时关上情感的水龙头,避免变得情绪化,并提出批判性问题。通过训练零共情的能力,你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当你在对话中与对方共情,为对方提供帮助,给对方提示并分享自己的经历,你就会不知不觉停止思考。在保持零共情时,你也为对方创造了表达的空间,这会让他们保持和加深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为他人提供切实的帮助是很困难的,而零共情使你能够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当你与他人的思想保持一定的距离,你会更容易一针见血地发现漏洞和问题,这给了你挑战对方的机会,也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思考。当然,这与良好的、纯粹的倾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讨论。 苏格拉底口中的“零共情”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暂时放下共情。在谈话中,他总是固执地要求对方向他提供清晰的假设、事实和论据。这会使对方变得焦躁不安,因为大多数人本希望得到诸如“我明白你的意思”或“天哪,这太不像话了”之类的回复来安抚自己的内心,却被苏格拉底那置身事外的态度激怒或感到尴尬。而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依然依赖这样抚慰性的回应,排斥批判性的质疑。然而,苏格拉底式对话之所以能够进行,正是因为他没有做出与对方感同身受的反应。当他发现与自己对话的人正在进行真正的思考、使概念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对话更深入或为新见解开拓更大的探讨空间时,苏格拉底才会发自内心地回应对方:“哦,现在我理解了你的难处,这太不像话了,我由衷地为此感到难过。我们去喝一杯吧!”只有这样的做法,才不会让我们错过一场内容丰富的对话。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选择从情绪共情出发,为同伴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但这样做的代价是牺牲宝贵的提问机会。有时,一个直击真相的问题比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拥抱更能给人帮助。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认同共情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你带来损失这一观点?想想看,零共情可以为你带来什么好处? 训练零共情能力 你可以通过在对话时只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零共情能力。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伙伴陪你做这个练习,并向对方说明你想练习的内容,那么训练......

  1. 信息
  2. 导语
  3. 实践哲学能吃吗?
  4. 为什么是苏格拉底?
  5. 为什么要进行自我锻炼?
  6. 第1章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提出好问题?
  7. 原因1 生物学角度:谈论自己比提问更有趣
  8. 原因2 对提问的恐惧:张开嘴提问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
  9. 原因3 缺少成就感:提出观点比咨询他人的意见更有成就感
  10. 原因4 缺乏客观性:我们正逐渐失去客观推理的能力
  11. 原因5 时间不足:提出问题需要花时间准备
  12. 原因6 缺少能力: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提出好问题
  13. 第2章 提问的核心:苏格拉底式态度
  14. 苏格拉底式态度1 质疑
  15. 苏格拉底式态度2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16. 苏格拉底式态度3 培养提问的勇气
  17. 苏格拉底式态度4 做出判断,但不把判断当回事
  18. 苏格拉底式态度5 容忍(甚至拥抱)未知
  19. 苏格拉底式态度6 暂时放下共情
  20. 苏格拉底式态度7 容忍对话者的愤怒
  21. 苏格拉底式对话的结构
  22. 第3章 提问的条件
  23. 提问的条件1 一切始于良好的倾听
  24. 提问的条件2 认真对待语言
  25. 提问的条件3 请求许可
  26. 提问的条件4 慢下来
  27. 提问的条件5 忍受挫败感
  28. 第4章 提问技巧
  29. 向上提问和向下提问
  30. 抓住重要的时刻
  31. 提出好问题的秘诀
  32. 问题陷阱
  33. 第5章 从提问到对话
  34. 多米诺骨牌
  35. 追问
  36. 正视你的问题
  37. 用假设问题促进对方思考
  38. 允许他人质疑自己
  39.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