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_【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内容节选
儿童的对抗行为 个体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人格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相互吻合、前后一致的。并且,人格从开始发展到最终形成一般不会出现突然的跳跃,而是连续展开的过程。个体当下和未来的行为往往与他过去的人格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是说个体生活中的所有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和遗传因素机械地决定的,而是说,未来和过去不是割裂开来的。对我们自身而言,我们显然无法脱离自我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尽管我们本就无法完全地认清自我。也就是说,即便我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我们也无法完全知道自己身上究竟有多少潜能。 正是由于人格的发展是连续展开的,而不是由过去的经验和遗传因素机械地决定,个体的人格才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改善。同时,在特定的时间里检查人格的发展状态也因此具备可能性。当个体进入新情境时,他隐藏的性格特征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直接拿个体做实验,我们就可以将他置于他意想不到的全新情境中,以此来观察他的人格。因为他在新情境中的行为一定与他过去的人格相一致,所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他身上那些在常规情境不常出现的人格特点,以此判断他的人格发展水平。 对于儿童这个群体,在他们成长的转变阶段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们的人格,比如第一次上学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就像胶片在显影液中会显现出图像一样,儿童人格中的局限会在这些阶段清楚地表现出来。 我们曾经有机会观察一个被收养的孩子。他喜欢使性子且屡教不改,别人根本无法预料下一刻他会做出什么事。当我们跟这个孩子交流时,他并不能很敏锐地回答,甚至往往答非所问。在了解这个孩子的整体情况之后,我们发现,虽然他已经在养父母家住了几个月,但他仍旧对他们怀有敌意。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他并不喜欢住在养父母家。 以上是我们可以得出的唯一结论。起初,这个孩子的养父母否认了这一点,他们说自己对这个孩子很好。确实,此前并没有人这么好地对待过这个孩子,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孩子的养父母经常会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和这个孩子更好地相处,软硬兼施,但都对他不起作用。”宠爱本身是不够的。虽然很多儿童对宠爱会有很好的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发生改变。这样的儿童仅仅会在一段时间内认为自己的处境变好了,但只要来自别人的宠爱消失,他们就会回到之前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理解这个孩子是如何进行感受和思维的,即他如何理解自身的处境,而不是父母的想法。我们告诉孩子的养父母,孩子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时并不幸福。虽然我们还无法告诉他们,孩子的态度是否有正当的理由,但是肯定发生了一些让孩子产生恨意的事情。我们向这对养父母指出,如果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能力纠正这个孩子的错误并赢得他的爱,那么他们就应该让别人收养他,因为如果他认为自己与养父母在一起很像被监禁的话,那么他就会一直反抗下去。后来我们听说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暴之徒,人们都认为他是危险分子。如果对这个孩子温柔以待,他会稍微有些改善,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他对此并不完全理解。随着我们深入了解,我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关于这个案例,我们认为,当这个孩子跟养父母亲生的孩子一起生活时,他感觉自己得到的爱不如这些孩子多。虽然因此变得暴戾并无必要,但是这个孩子想利用这种方式离开这个家,在他看来,那些能够让他实现这一愿望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在实现这一愿望方面,他表现得很机智,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他是个头脑不健全的人。他的养父母过了好一阵子才意识到,如果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孩子的行为,那么他们就必须让别人来领养他。 当父母因为儿童表现得不好而惩罚他们时,这种惩罚就成了儿童继续反抗行为的绝佳理由。这相当于向儿童印证了他们的反抗行为是正确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儿童所犯的错误是他们对环境进行反抗的结果,是他们在面对一个自己没有为之做好准备的新情境时所做出的反应。尽管这些错误很幼稚,但是我们不应该感到大惊小怪,因为成年人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幼稚的表现。 目前,对儿童各种细微姿势和最朴素的语言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还不多。没有人比老师更适合做这件事了,他们可以把所有这些隐秘的表达统筹到一个图式中,并研究它们之间的起源和关系。我们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同一种表达形式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有不同的含义。由不同儿童做出的相同行为不见得有相同的含义。而且,哪怕源自同样的心理原因,问题儿童的表达形式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仅仅是因为“条条大道通罗马”,要实现一个目标,途径可以有很多种。 我们很难从常识的角度对儿童的这些行为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一个孩子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他为自己设置了错误的目标,由此导致朝着这个错误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也是错误的。这是人类的一个特性:虽然犯错的可能性有千千万万种,但是真理只有一个。 儿童的有些表现没有在学校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它们依旧很重要,比如睡觉姿势。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被这......
- 信息
- 总序 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
- 第1章 写在前面的话
- 认识儿童
- 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
- 第2章 人格的统一性
- 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 行为模式
- 第3章 追求优越及其教育意义
- 自卑与超越
- 身体的平衡感
- 学校教育
- 第4章 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
- 积极正向的标准
- 懒惰的孩子
- 矫枉过正的恶果
- 第5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 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 恶意嘲弄会加剧孩子的怯懦
- 自卑的表现形式
- 第6章 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 社交中儿童的心理状态
- 第7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的阻碍
-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需求
- 社会情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 第8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情境和补偿心理
- 儿童的自我定位
- 儿童行为与内心的背离
-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 第9章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情境
- 儿童的对抗行为
- 对新环境是否适应
-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 第10章 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
-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 智力测试
- 适当的竞争
- 遗传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好坏吗
- 学生留级与跳级现象
- 男女同校
- 关注儿童的心理
- 第11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
- 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 第12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 青春期——成长关键期
- 正确的性教育
- 第13章 教育的失误
- 了解孩子的压力
- 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统
- 第14章 对父母的教育
-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 更新教育理念
-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 附录2 五个实例分析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案例四
- 案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