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医学社会史九讲_张玲;司丽静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玲;司丽静

内容节选

一 晚清时期的西医教育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8页。 近代中国的西医教育,是在教会医院中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开始的。当时传教士行医需要助手,采用收授生徒的方式培养医务人员,通常是医生兼带生徒,训练医生、医务助理、药剂师、技术员及兴办护士训练班等。 (一)师徒传授式的西医教育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68页。 英属东印度公司皮尔逊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徒。1837年伯驾在广州眼科局对关韬等三名学生传授医学知识。1839年合信在广州开设惠爱医院,兼收生徒传授医术。1843年麦克高文在宁波开设眼科诊所,并教中医学习解剖和生理。1879年布恩任上海同仁医院院长,招收学生辅助医务。1883年,巴克在苏州博习医院招收七名学生进行教学。1884年,司督阁在奉天盛京施医院招收学生,用中文教授。1885年尼尔在登州医院招收学生,梅腾更在杭州广济医院招收学生。1893年,古田的怀里医院成立,招收七人。1887—1896年高如兰先后在汕头、潮州主持医院,兼收生徒。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483页。 进行医学教育并非传教士初衷,他们仅仅是因为工作需要,在诊所或医院招收少量中国学生,教授简单的医学知识,目的是培训他们基本的护理能力。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不能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的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平均每所4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 1.皮尔逊——开西医师授徒先河彭泽益:《广州洋货十三行行商倡导对外洋牛痘法及荷兰豆的引进与传播》,《九州学刊》(第一卷)1991年,第73—84页。 皮尔逊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高级医师,也是最早来华的医生之一,牛痘接种术就是由他引入中国的。他1805年来华,在广州、澳门开设医药局,为当地百姓接种牛痘。种痘术广受欢迎,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仅皮尔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1806年,他招募了几名中国人并亲自传授他们技术。这几个中国人是邱熺、梁辉、谭国、张尧等。 其中,邱熺的成就最高,他聪颖好学,后来接管皮尔逊的诊所,接种牛痘达数万人。皮尔逊写过一篇《种痘之理论与技术》的文章,由邱熺翻译成《引痘略》,于1817年刊印发行。皮尔逊首开西医师带徒的先河,对种痘术在中国的推广,居功至伟。 2.关韬学习西医的经历 关韬是从外国人学习全科西医的第一人,但他的学习形式依然是师徒授的方式。关韬出身于画家世家,家庭成员和来自欧美的外国人接触较多,在叔父的引导下,他自愿跟随基督教传教士伯驾学习西医。[美]嘉惠霖、琼斯:《博济医院百年(一八三五—一九三五)》,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伯驾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及神学院,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医药传教士。他在1834年到达广州,于第二年在广州十三行新荳栏街开设眼科医局,这是当时远东地区最早的教会医院。来华之初,伯驾就希望能有一定医学教育的中国青年作为助手,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担医院里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消除他与当地民众的隔阂。随着就医人数的增加,1837年,经过挑选,他招收了三名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用英文讲一些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我很高兴告诉你们,三位很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九岁,现在已经与医院建立了联系。他们的英语已经达到相当不错的水平,在配制药品和处理药方方面是得力助手。年龄最大的一个,是个积极而有责任感的青年,他除了受到培训外,每月还可以领到5元的工资。一些眼科小手术,譬如睑内翻和翼状胬肉等,他都已经做得干净利落。第二个青年的中文程度比其余两人好得多。他原打算学文学的,后来他父亲去世,使他没有能力继续求学。他受到马礼逊教育协会的帮助,学习英语和基督教教义。第三个青年有很高的天分,由他父亲全力支持,至少要留在医院五年。” 这三个男孩就是博济医院第一个医学班全部学生。林官,又名关乔昌,他被认为是清代外销画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师从当时英国在华画家钱纳利。他在广州十三行中设立画室,博济医院接待墙上挂有许多油画或水彩画的人像,都是一些曾在这里求医的病人,均出自林官之手。嘉约翰(1824—1901),医学博士兼法学博士,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54年来华主持博济医院院务,时间长达45年,并在华首创精神病病院。嘉约翰还致力于编译西医、西药书籍,以在中国推广西医知识。1901年8月10日,嘉约翰在中国传播西医学近半个世纪后,在广州逝世。他在中国医治门诊病人74万人次,住院病人4万人次,为4.9万人做了外科手术,翻译了34部西医西药书籍,培......

  1. 信息
  2. 内容简介
  3. 作者简介
  4. 第一讲 近代中国中西医关系素描
  5. 一 西医东渐背景下的中国医学
  6. 二 中医存废之争
  7. 三 中西医学的共存与发展
  8. 第二讲 近代中国卫生行政机构的变迁
  9. 一 晚清卫生行政机构
  10. 二 北洋时期卫生行政机构
  11. 三 国民政府时期卫生行政机构
  12. 第三讲 近代中国的教会医学事业
  13. 一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西医传入
  14. 二 教会医学活动的拓展
  15. 三 教会医学事业的消退
  16. 四 教会医学事业对中国公共卫生近代化的影响
  17. 第四讲 近代中国疫病防控的演变
  18. 一 近代疫病防控的历史背景
  19. 二 近代防疫事业的开端
  20. 三 1910—1911年东北鼠疫及其防治
  21. 四 民国时期的防疫治疫
  22. 第五讲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
  23. 一 晚清时期的西医教育
  24. 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西医教育
  25.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医教育
  26. 四 近代西医教育的启示
  27. 第六讲 近代中国西医群体
  28. 一 近代西医群体的特点
  29. 二 近代西医执业资格管理
  30. 三 近代西医群体的执业方式
  31. 四 西医群体医学救国的理想与实践
  32. 第七讲 公共卫生与近代中国城市近代化
  33. 一 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之缘起
  34. 二 城市垃圾的清运和处理
  35. 三 粪秽与城市公共卫生
  36. 四 城市饮食卫生
  37. 五 城市供水
  38. 第八讲 近代中国医患关系概览
  39. 一 传统医患关系历史变迁
  40. 二 近代西医对中国传统医患关系的改造与适应
  41. 三 近代中国医患纠纷解决机制
  42. 第九讲 抗战时期的中国公共卫生事业
  43. 一 抗战时期的卫生事业管理
  44. 二 疫病防控与卫生改善
  45. 三 战时卫生服务中的红会与教会
  4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