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_俞敏洪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俞敏洪

内容节选

新东方分校发展:个人发展与组织规范 综合前期的机制、政策环境、经济基础、中间存在的问题,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新东方总部发展的艰难历程,也知道新东方是怎么走过来的了。那么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谈新东方分校的发展,也就是个人发展和组织规范的问题。 新东方之所以要在全国各地开分校,是因为要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和战略布局。其实,我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在北京做,把北京新东方学校做到极致,大家如果想到新东方来学习,那就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就像1995年时的新东方那样。 但是实际上,新东方的战略发展方向已经变了,不再是我一个个体户想要把一个学校做好的问题,而是这么多有才华的人来到新东方——从我的大学同学到中学同学,再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有才华的人——我们都希望把新东方做大做好,甚至希望把新东方做成上市公司。这样的话,仅局限在一个地方是不行的,所以就有了在上海和广州的布局。紧接着,我们又开始了到全国各地布局的过程。 这个布局是因为有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后,公司可以作为出资人和举办人去办学校,不同以往,这在政策和组织结构上已经行得通了。但是,新东方在办分校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情况,比如我们到了一些城市,这个城市的教育局就是不让新东方办分校。后来我们才知道,当地最好的外语培训机构是教育局领导的夫人或亲戚在办,新东方一去的话就会把他们的生意给抢了。当然,也有很多地方热烈欢迎新东方去办分校,因为新东方一去,当地孩子的英语水平就能提高。总而言之,在办分校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在中国你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总之,有了政策,结构理顺了,到各地去办分校就变成了新东方的一个战略发展选择。现在想来,如果新东方不办分校,只是留在北京的话,到今天最多也就是一个规模几十亿元的公司。 办分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东方总部的力量开始加强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非常好的人力资源部可以招聘人才了,还有了非常好的财务系统。尤其是到了2004年年底的时候,我把老虎基金的3000万美元引入新东方以后,新东方总部一下就变得有钱了。3000万美元,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这么多钱在当时,多少分校都办得起来了。总部既有人,又有钱,还有了更好的管理系统,就开始支持更多分校的发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就是发展分校,能够使新东方占领更多的市场,能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就地学习,能给学生省更多的钱。比如,原来一个外地学生跑到北京来学一个月的话,他的花费大概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但是如果我们把学校开到当地,他最多只要交1000元的学费就能把一门课学完了。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分校的拓展,新东方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如一个分校有一个校长,这个分校发展壮大了,校长手下的主管的能力就变得特别强,而这时如果你不给他发展平台的话,他就有可能跑到别的培训机构去干了,或者说自己去办学校了。所以从人才布局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多开分校,让这样的人才也能够去当校长。所以我常说,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那舞台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能够给他一片发挥自己才华的天地。舞台是有局限的,比如你是老师,那教室就是舞台,更多的教室就是你更大的舞台。那平台又是什么呢?平台就是舞台的叠加,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再是一个舞台了,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概念,在平台上,你可以从老师变成管理者,再从管理者变成股东……而这些人才的发展是需要支持的,我必须变成他们的后台。因为我是从零做起的,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别人来加入你,还得体验你所体验过的所有艰难,那他为什么不去独立创业,要来跟你做呢?他之所以选择跟你做,是因为这样事情可以变得更加简单,这就是后台。比如有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里,办学的营业执照拿不到,我们作为后台就得出面帮他们拿执照;跟当地政府关系做不通,我们就得出面帮忙理通;市场宣传不到位,我们就要帮着宣传到位。这样的话,你就变成了那些管理者的后台。有了这三个台以后,有才能的人通常就愿意跟你合作、跟你配合、跟你长期干。所以舞台、平台和后台就是一个机构能够留住人才、实现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分校的增加,我们的管理也需要更加规范,所以新东方开始动用世界级别的咨询机构。前面我说过,我们邀请了普华永道,紧接着又邀请了德勤做新东方的财务审计,后来我们还请了国内和海外最好的律师事务所来保证新东方每一个步骤走得都是对的。当时在国内合作的律师事务所,到今天还是新东方的合作伙伴,从新东方打官司的时候就跟新东方在一起,一直走到今天。在海外,我们雇用的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国际上市公司律师事务所。虽然这花费很高,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规范,你就永远是一个落后的公司,永远是一个“土霸王”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比如新东方对于分校的财务管理。当初,新东方分校都是收现金的。......

  1. 信息
  2. 序言
  3. 第一章 初出茅庐
  4. 缘起: 我为什么离开北大
  5. 我为什么选择从出国考试入手
  6. 如何招收第一批学生
  7. 小班模式为什么会变成大班模式
  8. 为什么我要备几乎所有的课
  9. 为什么第一个“造反”的老师是数学逻辑老师
  10. 最正确的领悟: 优秀老师等于一切
  11. 我和其他老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
  12. 第二章 试水江湖
  13. 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有着怎样的合作机制
  14. 要成功就得死磕: 新东方的第一张办学许可证
  15. 和竞争对手的较量: 人才聚集+流量入口
  16. 竞争对手砍伤新东方员工
  17. 品牌传播: 饥饿营销+顶级产品
  18. 励志的象征: 冰块教室与蜡烛课堂
  19. 留学,还是做新东方,这不是个问题
  20. 游走加拿大、美国,拉徐小平、王强等人入伙
  21. 机遇和风险: 邀约被拒绝
  22. 第三章 创业维艰
  23. 家族成员一起创业的利与弊
  24. “原始合伙制”奠定新东方发展的基础
  25. 各占一摊:业务划分
  26. 鼎力互助与利益分配
  27. 包产到户激发的潜力与局限
  28. 如何从家族企业中走出来
  29. 发展的制约: 相关法规不明朗
  30. 险些没命: 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
  31. 朋友同学一起创业的利弊
  32. 新的力量加入新东方
  33. 第四章 风云变幻
  34. 没有良好的公司结构,业务就没有了载体
  35. 成立公司: 一场咨询引发的新东方变革
  36. 合伙人之间,股权如何进行分配
  37. 从合伙人到股东,再到职业经理人,一场艰难的历程
  38. 定心丸: 给股权定价
  39. 引进外部投资人的是是非非
  40. 我是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变革中职位的起起伏伏的
  41. 卢跃刚对新东方稳定起到的作用
  42. 第五章 雾里看花
  43. 和ETS的是是非非
  44. 新东方和ETS的战略合作是如何达成的
  45. 新东方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太受内部争执的影响
  46. 回到新东方领导岗位
  47. 新东方分校发展: 个人发展与组织规范
  48. 老虎基金进入新东方
  49. 胡敏、江波的退出和新东方VIE的设立
  50. 第六章 走向国际
  51. 我对新东方去美国上市的矛盾心理
  52. 我是如何寻找到优秀CFO的
  53. 新东方启动上市进程
  54. 不做假账: 新东方最珍贵的传统
  55. 国家部委文件的出台,新东方上市提速
  56. 10天路演,新东方成为“抢手货”
  57. 敲钟的那天,我做了些什么
  58. 中关村管委会出资为新东方庆功
  59. 第七章 承前启后
  60. 老股东退出,新生代崛起
  61. 生源的改变,促使新东方业务模式发生变革
  62. 泡泡少儿: 新东方有了全新的年龄层次
  63. 教学管理部成立,新东方有了产品和教研的全国指导
  64. 教学管理部拆分为五大项目中心
  65. 前途出国咨询是如何起来的
  66. 新东方在线,发展过程中的是是非非
  67. 大愚出版,为新东方品牌助力
  68. 第八章 瞻前顾后
  69. 新东方业务布局的亮点和失误
  70. 新东方的电脑培训业务为什么做死了
  71. 为什么新东方在10多年前就开始做家庭教育
  72. 新东方优能业务的发展和一对一业务的兴起
  73. 为什么要限制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发展比例
  74. 竞争对手给新东方带来的利与弊
  75. 新东方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于教育的介入
  76. 新东方上市后走过的弯路
  77. 第九章 回归本质
  78. 浑水公司攻击: 新东方的应对策略
  79. 试错:盲目营销和开校区不是做培训的好方法
  80. 屁股决定脑袋: 新东方考核机制的变革
  81. 互联网时代: 新东方的迷茫与探索
  82. 坚持教学产品和教学质量,新东方的再次崛起
  83. 重视教学管理部,发挥总裁办公会作用
  84. 情怀和人文精神是新东方企业文化的核心
  85. 新时代变革: 以科技为驱动力
  86. 第十章 自我剖析
  87. 从大学老师到上市公司创始人,我的点滴成长
  88. 我的个性如何成全和阻碍了新东方的发展
  89. 我的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了新东方的发展
  90. 新东方的人为什么会有创业基因
  91. 如何看待人才的流动和发展
  92. 做人做事的核心要素: 诚信、坦诚和信任
  93. 与政府官员打交道: 坚持原则做事情
  94. 我的未来不是梦: 为孩子们的成长全心服务
  95. 附录 新东方发展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