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_刘京林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刘京林

内容节选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精神文明的一个理论渊源 大众传播要为推动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面对“一手硬一手软”的现状,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宣传显得更加重要。精神文明并非一国之专利,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因为它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会受到中国和西方文明史的影响。西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精神文明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对人类心灵秘密的探索,是对人类潜能的开拓。在派别林立的西方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中,独树一帜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精神文明的联系更加密切。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人的社会属性。当物质文明日益凸现时,容易出现人的异化现象。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大旗上赫然写着的正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尽管时代不同,国情有别,但是从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看,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张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不失为人类当代精神文明的一个理论渊源。 一、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现象学的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学派。该学派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对第一势力的行为主义和第二势力的精神分析做了深刻批判,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等同,用刺激——反应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从而陷入机械主义和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理论把精神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中本我的力量取代自我与环境的统合过程,从而陷入生物还原论和悲观论,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西方称为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潜能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Maslow,A.H)、奥尔波特(Allport,G.W)和罗杰斯(Rogers,C.R)等,其中马斯洛因提出人的动机理论(即需要层次论)而闻名于世。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用比较直观、明了、易为人们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由下而上呈阶梯和宝塔型,依次为:人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后来曾在自我实现需要前增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18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把人类对自身潜能及价值的注重和追求作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把人的社会化进程与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联系起来,表明个性越成熟、越丰富,其需要就越高级,同时这一理论把人的物质性需要与其精神性需要的依存关系表达得很清楚,即精神需要是在人的一定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说明,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必须强化精神文明,才能使人的两种需求得到和谐、平衡的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另外,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繁荣中的贫困所做的一种挑战 ”。在西方社会如美国,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噪音、污染、色情、暴力、性病、人际冷漠等问题,造成了人的生存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自我实现价值的被损害。面对挑战,人类更加需要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自我实现。这既是二战后,人本主义理论出现在美国的重要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是对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人的一种启迪:从人本主义中汲取营养,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时,不忘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塑,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的实践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个人力量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现实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二、关于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因其集中体现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所以在其动机理论中占据最高层次并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第30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图5—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不同阶段发展时期 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第168页,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5月第二次印刷。 马斯洛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实现……就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周冠生《需要的系统观与自我社会价值实现说》,《心理学报(京)》,1995年第3期,第278页。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从客观上讲,正如我国心理学界的老前辈潘菽先生所言,该学说虽也有可取之处,“但从整体看是有原则性的缺陷的”,它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用个人实现的需要取代或忽视了社会实现的需要,将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高于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 。这不仅不符合社会主......

  1. 信息
  2. 再版前言
  3.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4.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5. 第三章 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6.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7. 第五章 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8.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9. 第七章 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10.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中特有的心理现象
  11. 第九章 网民的心理和行为
  12. 主要参考书目
  13. 关于附录1和附录2的说明
  14. 附录1 试论心理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
  15. 附录2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