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_林语堂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林语堂

内容节选

第十二章抗暴诗 们最好记住,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东坡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演独角丑儿戏,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在苏东坡这一段生活中写的数百首诗里,很难找到何者是主要的情调。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上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再没有别人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更充分,别的作家要表达的,现在苏东坡都用美妙的诗歌表达出来——表达得更为清楚而深刻。可是要知道,苏东坡是离京在外,内心还有以前的创伤。对现时政局演变的方向,他感到不安,感到了隐忧,这种忧伤,他灵魂感受得比别人更敏锐。看他用多么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来: 我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他在密州写的一首诗是寄给乔太傅的,总括熙宁四年至九年,他在杭州,后来在密州那段写作多产时期他的一般态度: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 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 须臾便堪笑,万事风雨散。 自从识此理,久谢少年伴。 在另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气派的蔑视: 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 …………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 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 …………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跟着他有朗朗笑声的歌,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鹭鸶的鸣声之外,我们又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潺湲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湖滨楼头的庆祝喧哗声里,我们也听到稀疏灰发人绝望的幽怨声。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以预测的。他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寓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他的风格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在朝廷上最厌恶清议之时,他这种风格是必然会给自己招致麻烦的。 苏东坡不知道他下一行写什么,而且也并不在意。在他那天才横溢之下,他往往抓住一个题目就接连写四五首诗,而且用同样的韵。有一首诗,开始就写天欲雪的气氛,他这样开始: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接到他诗的朋友寄和诗回来,苏东坡又答以诗寄回去,诗的开头如下: 兽在薮,鱼在湖,一入池槛归期无。 朋友再和,他又寄第三首如下: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 第四首开头如下: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他的第二首诗惹出了麻烦,因为他的思路一直顺着鱼和兽失去了自由的方向发展下去。从此处一步就会跳到在监狱中被鞭打的囚犯,还有那些囚犯的妻子儿女也被关入监狱的事。在这些长诗里,他必须押前面字句的韵,而思想也自然要顺着那些同韵的字发展。这诗里有两个要押的韵脚,一个是“逋”,一个是“摹”。在一首诗里他说“作诗火急追亡逋”,在另外诗里自然写出“岁荒无术归亡逋”。在押“摹”字韵时,他写出“孤烟落日不可摹”;但在另一首诗中写囚犯时,他又说“鹄则易画虎难摹”——这分明是指暴政了。 苏东坡这个人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好多朋友和他通信,彼此作诗相酬唱。这时刘恕和李常都在九江,孙觉在湖州,在杭州迤北不远。这些都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一批朋友,现在都在东南各地为官。他们都对时局感到厌恶,因为当时王安石仍未失势,他们不像以前那么激烈,意见姑且放在心头。韩琦和欧阳修已死。富弼和范镇退隐林下,司马光潜心治学,张方平纵情饮酒。东坡之弟子由则明哲保身,闭口不言时事。只有苏东坡不够圆滑。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也许苏东坡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一边写令人心旷神怡、可惊可喜的田园诗,同时也写乡间并不那么美丽的诗。他若不是疯狂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胸不能自制。他知道他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但是他却毫不在乎。 现存的清代监狱 古建筑 清代 河南省内乡县 我国夏代把监狱称为“夏台”,周代的监狱称“圜土”“囹圄”,已经有了管理监狱的专职官吏。春秋之际,监狱已初具规模,秦汉时期更是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监狱,身份不同的人被分别关押在不同的监狱。监狱也称南监,这是因为明清时期的监狱均位于衙门大堂的西南方向。 苏东坡写的这些诗,渐渐累积成卷,若认真看看某些行是否足以证明他蔑视当政者的威信,倒也有趣。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少数几个例子便已足够。他用平易的文字写......

  1. 信息
  2. 译者序
  3. 原序
  4. 卷一 童年与青年
  5. 第一章 文忠公
  6. 第二章 眉山
  7.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8. 第四章 应试
  9. 第五章 父与子
  10. 卷二 壮年
  11. 第六章 神、鬼、人
  12.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13. 第八章 拗相公
  14. 第九章 人的恶行
  15. 第十章 两兄弟
  16. 第十一章 诗人、名妓、高僧
  17. 第十二章 抗暴诗
  18. 第十三章 黄楼
  19. 第十四章 逮捕与审判
  20. 卷三 老练
  21. 第十五章 东坡居士
  22. 第十六章 赤壁赋
  23. 第十七章 瑜伽与炼丹
  24. 第十八章 浪迹天涯
  25. 第十九章 太后恩宠
  26. 第二十章 国画
  27. 第二十一章 谦退之道
  28.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29.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30. 卷四 流放岁月
  31.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32.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33. 第二十六章 仙居
  34. 第二十七章 域外
  35. 第二十八章 终了
  36. 附录一 年谱
  37.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