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心理学_施琪嘉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施琪嘉
内容节选
(四)病因病理 遭受对儿童或者重要照顾者身体完整性、安全或生命有潜在威胁的严重创伤事件,是儿童出现创伤反应或障碍的重要因素与前提。但是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并非一定会出现障碍或疾病,还需要综合考虑发育和认知因素、家庭社会环境以及遗传易感素质等因素。 人类在警觉、害怕与应激刺激下都会调动身体各系统生理活动以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以调整自己。这些生理活动通常导致我们血压升高、呼吸心率加快;注意力集中以及警觉性增高等生理反应。因此大多数儿童在经历了创伤事件后都会出现上述这些轻中度反应,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儿童的这些反应会逐渐减轻,而逐渐学会或者拥有新的对今后人生有利的应对经验。但是对于一些恐惧反应严重、反应延迟出现,或者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的儿童,经历创伤后更容易出现持续、潜在危害的结果,今后可能发展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或精神疾病以及人格障碍,这一点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比成人更明显。如Perry(1994)指出,儿童经历了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后,大脑神经递质活性增强,会改变脑神经发育,容易发生各种发育性障碍。 此外,对于年幼儿童,我们无法用上述战斗或逃跑反应模式来解释在受到创伤后他们的反应是适应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因为他们的脑发育水平使得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适应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遭遇创伤事件后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哭泣,以引起身边照顾者的注意,照顾者会随即带着孩子出现战斗或是逃跑反应。如果照顾者没有做出适应性反应,如遭受照顾者虐待的受虐儿童,会终止哭泣,放弃求助行为而出现解离症状,如变得听话、少活动,因为这样会减少虐待他们的照顾者的注意,隐藏自己的行为而更具有安全感;同时分离性反应也帮助年幼儿童忽略外界可怕的刺激或压力,但是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他们仍然会受到内在创伤性刺激的影响,从而出现白日梦、幻想反应,以及麻木、顺从、回避以及情感受限等分离症状。 如前所述,有些因素会影响儿童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的反应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帮助我们预测其未来的病程与结局发展。综合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伤事件性质以及暴露程度 应激特点对于儿童所出现的创伤反应程度很重要,如人为事件比自然灾害对人的创伤性更大。此外,创伤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也与灾害暴露特点有关,一般而言,灾害暴露分为直接暴露与非直接暴露,前者如直接面对、直接受害等,后者如目睹或听说家人或重要者受害、通过电视看到灾难性画面等;相对非直接暴露,直接暴露引起儿童的创伤反应更大;此外,如果创伤事件发生时亲临事发地,与事发地点的远近距离也与创伤反应的严重性密切相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与受害者人际关系程度、媒体暴露程度等。 创伤事件发生后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继发性、复合性灾难或伤害,如因丧失住所或房屋严重受损而转移到其他临时住所或迁移他处居住、失去钱财、产生家庭或社会矛盾或困难、失去人际支持网络、灾难责任方与受害方之间的冲突等。这些继发于创伤事件之后的事件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对受害儿童的康复造成的影响越不利。此外,经历创伤后,反复暴露于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下也会诱发或加重创伤症状,不利于创伤康复。 2.个体特征 研究表明,一些人口特征可能会影响创伤后心理反应表现以及严重性,如性别、年龄、智商、种族以及文化等因素,但是各研究者观点并不一致。如有关性别的影响,Garrison(1995)等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表现创伤症状,但是Shaw(1996)等分别发现男孩症状更多,且男女性别儿童症状表现形式也不同。年龄的影响更复杂,因为考虑到不同年龄儿童认知情绪发育水平的不同,而导致创伤后的反应表现形式不同,如婴幼儿反应更隐蔽而不易察觉,而年龄越大的儿童,随着认知能力的成熟以及应对技能的更好发展,越能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危险性,从而增加了康复的保护因素。此外,高智商也具有保护性。 儿童在受到创伤之前的一些个体心理异常因素,如原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应对方式,也会影响本次遭受创伤事件的反应。如焦虑素质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时会比没有焦虑素质的儿童更加敏感,更加容易感受到危险性而体验到更明显的生理反应。此外,原先经历过创伤的儿童也会对创伤应激更加易感,而使得儿童在经历新的创伤后出现更严重的反应。 3.家庭社会因素 当儿童经历创伤事件后,家长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创伤事件而出现创伤反应。反之,当家长暴露于创伤事件后,儿童也往往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创伤事件,因而也会出现创伤反应。许多研究证实儿童与其家长出现创伤反应的一致性,这一方面论证了前述现象,同时也说明家长的反应对儿童的影响,特别是当儿童越年幼、认知情绪发育和应对方式越不成熟时;或者家长出现严重创伤反应以及父母养育功能受到明显影响时。此外,家庭关系如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度、家庭解决问题的调适性良好以及家庭与外界的联结、可获得的支持好对于受到创伤的儿童能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 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心理创伤研究史
- 一、18世纪初早期的心理创伤研究
- (二)癔症与创伤
- 二、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创伤研究
- 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心理创伤研究
- (二)妇女和儿童的创伤心理
- 四、近现代心理学理论与创伤研究的结合
- (二)认知理论
- 五、现代心理创伤诊断的演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定义与诊断
- 一、心理创伤的定义
- (二)心理创伤的定义
- 二、创伤的分型
- (二)Ⅱ型(慢性)心理创伤
- 三、创伤反应及反应模式
- (二)创伤反应循环模式
- (三)创伤反应模式
- 四、创伤障碍诊断
- (二)症状标准
- (三)起病时间和病程标准
- (四)功能损害标准
- 五、创伤评估与精神检查
- (二)创伤症状与精神检查
- 六、创伤障碍的鉴别诊断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创伤性记忆的特征
- (三)长时程突触增强
- (四)创伤性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 第三章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二、PTSD的神经递质研究现状
- (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
- (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 (四)5-羟色胺
- (五)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受体系统
- (六)谷氨酸/NMDA受体系统
- (七)神经肽Y
- (八)内啡肽
- 三、PTSD的脑结构和功能变化
- (二)杏仁核
- (三)内侧前额叶皮质
- (四)PTSD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学特点
- 四、PTSD的遗传因素
- (二)双生子研究
- (三)分子遗传学研究
- (四)遗传研究的复杂性
- 五、PTSD的神经生物学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
- 一、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的含义
- 二、创伤的转归和时序性的相关研究
- (二)人为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序性研究
- (三)一般创伤事件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序性研究
-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变化趋势
- (五)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记忆、遗忘、遗忘症
- (三)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障碍
- (四)个人的同一性意识
- 第五章 心理创伤、解离与精神分析
- 二、有关解离研究的历史
- 三、有关解离的理解
- (二)对解离的症状学理解
- 四、解离的测量
- 五、解离性障碍的诊断
- (二)量表评定
- (三)初始访谈中应了解的问题
- (四)临床工作中分离症状的识别
- 六、目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创伤“内在孩子”与“内在客体”的工作
- 一、“内在孩子”的文献综述
- (二)“内在孩子”理论的代表人物
- 二、“内在孩子”和“内在客体”的理论基础
- (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
- (三)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 三、“内在孩子”的表现
- (二)行为上的表现
- 四、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二)运用梦来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三)运用格式塔疗法中的觉察对“内在孩子”进行工作
- (四)运用催眠来针对内在孩子的工作
- 五、总 结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创伤的心理治疗
- 一、创伤心理治疗概述
- (二)创伤治疗的阶段性模式
- 二、稳定化阶段治疗
- (二)寻求安全治疗的简介
- (三)治疗的形式
- (四)其他第一阶段的治疗
- 三、回忆与哀悼阶段治疗
- (二)延时暴露治疗
- (三)认知加工治疗
- 四、重新联结阶段的治疗
- 五、其他治疗与技术
- (二)治疗具体步骤
- (三)EMDR的适应证
- (四)治疗特点及疗效研究
- (五)相关法规和EMDR准入标准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特殊人群的心理创伤
- 一、儿童创伤
- (二)流行病学
- (三)临床诊断
- (四)病因病理
- (五)实验室检查
- (六)病程和预后
- (七)临床评估
- (八)治疗
- 二、女性与心理创伤
- (二)PTSD病因的理论假设
- (三)情感体验与应对上的差异
- (四)华人女性的创伤
- 三、男性创伤
- (二)特殊群体的男性创伤研究
- 四、老年创伤
- (二)老年人角色改变造成的心理创伤
- (三)负性生活事件造成的老年创伤
- (四)地震造成的老年创伤
- (五)老年创伤的干预措施
- 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创伤
- (二)常见器质性疾病患者罹患创伤的易感因素
- (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创伤的临床特征
- (四)器质性疾病所导致创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五)器质性疾病所导致创伤的干预
-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
-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处理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文化与创伤
- 一、文化、跨文化因素与创伤易感性
- (二)文化因素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影响
- (三)文化在临床中的作用
- (四)跨文化创伤心理治疗
- (五)不同类型心理创伤干预中的文化因素
- 二、移民与创伤
- (二)移民的心理健康
- (三)移民过程的应激、适应和涵化
- (四)难民
- (五)国内移民研究
- (六)移民的动力学理解
- (七)移民创伤的治疗
- (八)案例
- (九)结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创伤的代际传递
- 二、影响创伤代际传递的因素
- 三、创伤传递的内容
- (二)任务的传递及其应对
- (三)身份的混乱及其后果
- 四、创伤代际传递的解释模型
- (二)创伤的积极意义
- 五、创伤代际传递的诊断与治疗
- (二)创伤代际传递的治疗
- 六、研究的问题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丧失破坏了什么
- 第十一章 丧失、哀悼与创伤
- 二、丧失后的哀伤反应
- (二)进行仪式哀悼
- (三)长期的哀悼
- 三、哀悼仪式的心理修复功能
- (二)丧葬仪式的心理修复机制
- 四、丧失与创伤
- (二)复杂性哀伤
- 五、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
- (二)哀伤心理治疗的原则
- (三)哀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
- (四)对复杂性哀伤的心理治疗
- (五)精神分析——为丧失提供的一个哀伤过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创伤治疗师的耗竭与自我保健
- 一、耗 竭
- 二、耗竭何以可能
- (二)治疗师
- (三)治疗
- (四)工作氛围
- 三、如何应对耗竭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
- 一、根据PTSD三大主症状群的药物治疗
- (二)PTSD的治疗药物
- 二、PTSD用药指南
- (二)总的证据强度
- (三)药物证据等级分类
- (四)总结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心理创伤的评估及其量表的应用
- 一、PTSD的典型特征
- (二)回避/麻木症状
- (三)警觉性增高(易激惹)症状
- 二、诊断标准
- (二)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DSM-Ⅳ-TR)
- (三)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 三、评估量表的应用
- (二)急性应激障碍(ASD)的评估
- (三)普通人群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评估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国内外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 二、评估以及症状的影响因子研究
- 三、神经生物学研究
- 四、有关心理治疗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中文名词对照
-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