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管理精品系列(共4册)_陈春花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陈春花

内容节选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最近,管理学一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的许多编辑发表了一篇号召研究学者提出更多适合东方情境的管理理论及构念的文章。这篇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发表的管理学文章在理论创新及贡献上的不足以及对西方理论过度偏重的情况,分析了东方与西方社会在管理情境上的一些不同之处,呼吁更多产生于东方式独特管理情境、能够解决社会实际突出问题的创新性理论及构念。 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已经走过了20多年,其实AMJ编辑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我总是感觉中国管理研究没有如中国企业实践那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管理研究学者也没有如中国企业家那样勇于拿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管理研究贡献价值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实践的优秀案例;二是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三是人文关怀。这三个条件在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管理研究贡献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管理研究本身却没有同步创造价值呢?有人认为是语境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研究范式的问题,这些也许是问题,但是我觉得其核心问题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最有意思的现象是,管理学者研究的话题只是去满足西方管理期刊的要求,并不理会现实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家与经理人回到商学院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结识人际网络与构建新的商业机会,甚至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公众传播中直接表明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商学院教授没有用。我不想去评价谁对谁错,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管理学者的研究与企业家的实践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管理学研究成果企业家并不去在意,企业家青睐的期刊和书籍,管理学者也不屑一顾,这种现象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 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管理经典正是源自于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与洞察,并通过与实践的互动来引领实践,此即管理经典的实践性。基于这一特征,这些经典的研究成果在两个关键方面为我们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贡献了价值:问题的框定与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我们始终可以受益于那些引领管理实践变化并创造出无数价值的经典研究成果: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解决了劳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韦伯的行政组织与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解决了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解决了激励与满足感之间的关系问题,波特的竞争战略解决了如何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德鲁克让我们了解到知识员工的问题。这些经久的研究,正是基于对管理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提炼,与西方企业有效的互动,带动了西方管理实践的高速发展,并引领了世界管理的方向。 如果我们所有人可以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思考,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变得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近百年的管理实践中,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迁,科学技术生产力如何发展,管理大师在那些经典研究成果中所提出来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们所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们所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们所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这一切首先基于这些研究都是面向管理实践的,其实践性的本质决定了这些研究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刻洞察和归纳提炼,从而推动实践成效的提升。因此,实践性正是这些经典管理研究成果的价值贡献的首要内涵。 管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效,我们无法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因此,中国管理学领域的学者需要从事更多的启蒙工作、学习的工作,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传送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无论是管理实践还是管理研究,很多人非常努力地在尝试着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50年代,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进入70年代,我们看到了企业战略;9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管理创新理论引领变化。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所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是需要面对和接受的。但是,我们往往无奈地发现中国企业活得很苦,因为付出非常多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管理的基本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管理发挥了什么作用?当我们对管理的基本理解不够的时候,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这是德鲁克和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效率从哪里来?管理的逻辑如何?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管理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劳动效率最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法约尔,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三个阶段是人力......

  1. 管理的常识
  2. 信息
  3.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4. 再版序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管理的进步
  5. 序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6. 第1章 什么是管理
  7. 管理的理解
  8. 我倡导的管理观
  9.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
  10. 如何让管理有效
  11.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12. 第2章 什么是组织
  13. 组织的理解
  14.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15.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16. 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
  17. 第3章 什么是组织结构
  18. 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
  19. 组织结构的功效
  20.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21.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22. 组织结构特殊效能
  23. 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
  24. 第4章 什么是领导
  25. 领导的理解
  26. 领导者和管理者
  27. 领导技能
  28. 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
  29.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
  30. 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
  31.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
  32.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33. 如何让授权有效
  34. 利用环境
  35. 向上管理
  36. 第5章 什么是激励
  37. 人为什么工作
  38.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39. 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最大
  40. 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41. 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
  42. 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43. 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
  44. 不公平是绝对的
  45.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
  46. 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
  47. 成本最低而且最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
  48. 授权与信任是最大的激励
  49. 第6章 决策如何有效
  50.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
  51.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
  52. 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
  53. 个人决策的局限性
  54. 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
  55. 群体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
  56. 第7章 什么是计划
  57. 目标是不合理的
  58. 一定要在意行动
  59. 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
  60. 制订计划的关键
  61. 计划的有效性
  62. 目标管理
  63. 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
  64. 第8章 什么是控制
  65. 控制的三个要件
  66. 有效控制的四个习惯
  67. 控制的负面反应
  68. 防止负面反应的方法
  69. 结语 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
  70. 参考文献
  71. 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72. 信息
  73.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74. 序 一切都在
  75. 第1章 文化的认知
  76. 文化之义
  77. 文化的象征性和载体
  78. 思维是文化的基本属性
  79. 文化决定行为选择
  80. 第2章 企业文化的认知
  81. 起源于竞争力
  82. 决定经营模式
  83. 持续经营的动力
  84. 战略的基石
  85. 迪士尼乐园的启示
  86. 企业文化力量指数
  87. 企业文化的魅力
  88. 企业的文化模型
  89. 第3章 文化是神 产品是形
  90. 晋商的辉煌与沉寂
  91. 招商银行“因势而变”
  92. 苹果公司的“革命性”
  93. 承载“精神”的产品
  94. 差距的来源
  95. 第4章 文化是神 员工是体
  96. 微软的创新行动
  97.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
  98. 海景花园酒店的一线员工
  99. 达成员工行为共识
  100. 第5章 确定核心价值观
  101. 企业价值观的认知
  102. 公司魂
  103. 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104. 全新的经营观
  105. 第6章 成为领袖
  106. IBM的领导力模型
  107. 海航的传奇
  108. 星巴克的味道
  109. 如何成为领袖
  110. 第7章 全球思维
  111. 面对全球环境
  112. 思维空间决定成长空间
  113. 确立全球思维
  114. 第8章 新理念
  115. 康熙与箭扣长城
  116.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17. 重寻发展的力量
  118. 历史也可以时尚
  119. 中国馆与上海世博会
  120. 传统文化的底蕴
  121. 开启新理念
  122. 第9章 打造企业文化
  123. 企业文化管理的误区
  124. 企业文化的若干管理问题
  125.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
  126. 企业文化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吗
  127. 如何利用企业文化创建竞争优势
  128. 构建有竞争力文化过程中的关注点
  129. 购并中企业文化整合的六原则
  130. 企业执行文化的构建
  131. 建立员工忠诚的秘诀
  132. 更新企业文化
  133. 参考文献
  134. 领先之道
  135. 信息
  136.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137. 赞誉
  138. 再版序 领先是一种选择
  139. 序一 无心之茶 柳绿花红
  140. 序二 巨人不再沉睡
  141. 序三 追随
  142. 导语
  143. 第一部分 从起飞到领航
  144. 第1章 行业先锋在中国
  145. 第2章 英雄领袖
  146. 第3章 中国理念,西方标准
  147. 第4章 渠道驱动
  148. 第5章 利益共同体
  149. 第二部分 创造,再创造
  150. 第6章 拆开文化的礼物包
  151. 第7章 推动核心竞争力
  152. 第8章 机会从来都没有过剩
  153. 第9章 激发前进力量的灯塔
  154. 第三部分 以成果富裕桑梓
  155. 第10章 本质之光
  156. 第11章 永无止境
  157. 第四部分 领先,再领先
  158. 第12章 又一个10年的创造
  159. 第13章 行业先锋是否依然
  160. 附录A 行业先锋的筛选过程
  161. 附录B 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162. 附录C 回顾企业的成长
  163. 再版后记 致那些拥有未来的先锋们
  164. 初版后记 先锋的力量
  165. 参考文献
  166. 激活组织
  167. 信息
  168. 导语 驾驭不确定性是组织管理的核心挑战
  169. 不确定性成为常态
  170. 组织需要驾驭不确定性
  171. 组织成员拥有持续创造力是根本解决之道
  172. 第1章 组织环境的新特征
  173. 变自生变
  174. 新族群
  175. 渠道新属性
  176. 新进入者
  177. 共享经济
  178. 第2章 重构企业认知
  179. 重塑边界已经成为事实
  180. 认识未知而非经验传承
  181. 第3章 获取持续成长的管理秘诀
  182. 增长型组织思维
  183. 自驱动变革文化
  184. 符合市场与客观发展规律的企业逻辑
  185. 管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186. 第4章 激活个体与组织赋能
  187. 效率来自协同而非分工
  188. 激励价值创造而非考核绩效
  189. 新文化
  190. 第5章 激活组织的七项工作
  191. 第一项:打破内部平衡
  192. 第二项:基于契约的信任
  193. 第三项:设立新激励
  194. 第四项:授权各级员工
  195. 第五项:创造可见绩效
  196. 第六项:合作主体的共生系统
  197. 第七项:领导者的新角色
  198. 结束语 未来已来,请有尊严地放手!
  199. 附录 A
  20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