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更理性的人:哲学始于惊诧_张新刚_AZW3_MOBI_EPUB_PDF_电子书(无页码)_张新刚

内容节选

06结交朋友:一个灵魂,两个身体 引子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唱一首儿歌,名为《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短短几句歌词,就把对朋友的渴望、交朋友的仪式感以及和朋友的告别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只需要当面扫一下二维码或者群里添加一下朋友,你就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朋友”。我们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成百上千个“朋友”,如果你再有点儿工作业务,达到微信“朋友”五千人的上限也不是难事。当然这只是信息技术兴起后的一个缩影:人与人无比容易地搭上线。但是,随着微信“朋友圈”不断扩大化和陌生化,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屏蔽,甚至大家通过分组的方式,将自己的分享设置为只让特定的“朋友”看。“朋友”这个称呼陷入“通货膨胀”,而你所向往的真正的朋友却陷入“通货紧缩”。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朋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回到哲学的世界看看。 真正的朋友,让彼此能够成为更完善的人[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七篇》,戴子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对朋友的渴望是人很自然的情感需求,柏拉图曾经专门写了一篇名为《吕西斯》的对话,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吕西斯”是一个人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松开束缚”。柏拉图用这个名字来鼓励人们脱离日常生活的束缚,去重新考察那些被称为朋友的人,他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朋友。在古希腊的世界里,“朋友”指代的人群非常广泛,不仅仅陌生人之间能够成为朋友,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也会被称为朋友。那这些被称为“朋友”的人,真的是我们想找的好朋友吗? 柏拉图给真正的朋友设置了一个标准,那就是稳靠—稳定并且可靠。但是通过考察,柏拉图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关系很难达到真正朋友的标准。比如,古希腊人习惯把家人当作朋友,但是你只要想想身边的例子就会知道,家庭关系从来就不是稳定而可靠的,真正融洽的家庭关系是需要家庭成员拥有很高的智慧才能实现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养儿防老”,其实背后隐藏的话是,一旦儿子没能起到养老的作用,那么这段亲子关系很可能就会岌岌可危。所以,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会自然地成为亲近的朋友,当家庭成员都是成年人之后,仍然需要在血缘基础上重新建立亲密关系,这就是“交朋友”中“交”的含义。 陌生人之间的朋友关系更是这样。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同一类人会容易成为朋友。但是柏拉图提出,同类的人既然彼此类似,那么就不会对彼此产生太多的帮助,也就很难成为朋友。而如果是性情截然相反的人呢?俗话说异性相吸,相反的事物可以形成互补,但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成为朋友。所以,在柏拉图的讨论中,彼此间相似和相反的友爱都很难成为稳靠的友爱。 家人之间,以及相似或相反的陌生人之间都难以产生稳靠的朋友关系,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朋友可言了吗?幸运的是,在《吕西斯》这篇对话的最后,柏拉图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说人们之所以会渴求朋友,肯定是因为我们自己存在某种缺失,人所渴求的肯定是某种好的东西,既然如此,人肯定是还没有成为完善的好人,因为一旦你成为自足的人,便不再匮乏,也就不需要朋友了。所以,友爱的前提是,你意识到自己缺失了某些好的东西,也就是善,你想通过朋友把缺失的善找回来。而真正的朋友,他们最能弥补你缺失的善,柏拉图称这种关系为“原初友爱”。 所以,在柏拉图看来,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才是“原初友爱”的问题了。但是原初友爱可能并不指向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首先要感受到缺失。这个问题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回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九卷,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著作里曾花费了最大的篇幅来讨论友爱问题,因为友爱是人最重要的外在善。 亚里士多德提出,友爱有三种,分别是基于用益的友爱、基于快乐的友爱和基于德性的友爱。基于用益的友爱,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而友爱,比如双方因为做生意而成为朋友,估计这也是我们“朋友圈”中大部分朋友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分析说,在基于用益的友爱中,人们并不是因对方自身的缘故而爱对方,而仅仅是因为对方对自己有用。这种友爱的纽带只是用益,一旦双方对彼此不再有用,友爱关系也就不再持续。我们汉语中也有一些词来形容失去用处后的人际关系,比如“过河拆桥”“人走茶凉”等。但这种友爱并不都是负面的,因为在商业社会的交往中,用益朋友仍是最常见的,只不过并不见得是你最想要的那种朋友。 与基于用益的友爱相比,基于快乐的友爱更多地体现为年轻人之间的情爱关系,通常友爱双方也非常愿意生活在一起。然而他们之间快乐的感情非常容易变化,所以他们虽然能体会到友爱的快乐,但是也并不能持久。在荷尔蒙的支配下,“一见钟情”之后往往是“朝三......

  1. 信息
  2. 哲学始于惊诧
  3. 01 教育:灵魂转向的艺术
  4. 02 哲学之始:熟悉世界的陌生化
  5. 03 认识自我:我思故我在?
  6. 04 发现“世界”:事物本性与心灵观念
  7. 05 获知真理:人为自然立法
  8. 06 结交朋友:一个灵魂,两个身体
  9. 07 寻觅爱情:柏拉图式的爱与那喀索斯
  10. 08 习俗为王:价值相对主义的困局
  11. 09 考问好人:道德与义务的理由
  12. 10 辨析正义:弱者的武器还是强者的利益?
  13. 11 国家理由: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
  14. 12 欣赏艺术:美、真与观念的纷争
  15. 13 理解信仰:致命一跃与自身的交付
  16. 14 死亡教育: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17. 15 何以成人:生得荒诞,活得虚无?